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刘娟)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1995年建市的大冶,曾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跟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建市十多年后,大冶也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必须破除“唯矿思维”、跳出“资源围城”。2006年,以“黄金湖会议”为转折点,大冶主动走上了突破资源、转型发展的新路。
转型之后的大冶坚持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双轮驱动”,掘出了“文明”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矿藏”,并源源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输送能量!
汇四方力 创一座文明城
什么是大冶?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之初,答案会稍显尴尬。
“大冶很有钱,但大冶人文明意识不强。”这样的印象,曾让大冶这座炉火淬炼过的千年古县一边接受着众多的艳羡,一边承受着异样的指点。
“只富了口袋可不行,还要富脑袋。”大冶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推动大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天性“不服周”的大冶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激活文明因子,一座文明之城从牢固地基开始,进而一砖一瓦开工建设。
2011年,大冶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大冶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7年,大冶一举摘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20年,大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2024年,大冶开启第四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一路无畏!从资源枯竭的谷底爬起,向文明之城的荣光奋进,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大冶,从来都敢硬碰硬、从来都是实打实,举全城之力续写了一篇精彩的“创文故事”。
没有模式,就开创模式。创建工作开启以来,大冶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通过建立完善城市创建指挥部例会、“一办十组”、文明创建常态机制“二十条”等工作机制,实行“硬骨头”整治“一对一”包保,一周一重点、一月一考核,依托项目拉练、实地测评、“A+B”分类考核、社会监督、开设“聚焦”专栏、《电视问政》等形式,推动创建出成果、见实效。
农贸市场集中整治、背街小巷提档升级、楼栋单元净化行动、文明宣传铺天盖地、志愿服务遍布冶城……自2011年,我市开启“创城”以后,一场文明风暴便席卷全城,强劲不止。小到一张“牛皮癣”、一处垃圾堆、一个破招牌、一片废纸屑;大到一段道路改造、一场素养提升、一波文化浸润、一项机制改革,可谓是极目皆变化,所感尽文明。
2017年11月14日,这是值得所有大冶人荣耀且铭记的日子。
什么是大冶?
当这个问题再度被提起,从这一天之后,新的答案铿锵有力——大冶,全国文明城市!
兴百种业 开满城文明花
招牌立住了,能否讲好接下来的发展故事,成了大冶成功“创文”之后的必答题。思考之后,大冶的文明笔触写出了四个绚丽的大字——花开遍“冶”。
作为一项普惠性的创建工程,大冶借助文明创建,将文明之风吹遍1566平方公里的铜都大地,让近百万大冶人民共享成果,并通过持续性、多样性创建活动形成合力,将文明具化成看得清、能感知的实在变化,让城市品格、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得到全面升华。
特别是2019年3月和10月,大冶相继被列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大冶在全市城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让文明之花盛开出满城芬芳。
首先是体系建设和阵地打造。大冶紧扣五大工作任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全市建成“1实践中心+14个乡镇(街道)实践所+383个村(社区)实践站”的3级组织架构。此外,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我市建强中心、所、站3大阵地,并精心设计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等8类项目主菜单,联动拓展建设阵地规范化、平台打造数字化、队伍组建全域化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化”建设,打造“冶邑之火3387”文明实践工作品牌。
大冶持续在“文明+”上做文章,让文明赋能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城市改造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硬骨头”上,大冶不仅敢硬碰硬,还巧用文明之以柔克刚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冶改造老旧小区147个;完成城区主次干道线缆整治,居民小区已整治验收率达75%;按照A、B、C三类标准,完成城区8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加强科技赋能,投资1.2亿元实施智慧停车项目,致力形成全市停车“一张网”格局,不文明养犬等治理水平逐步提升,一张张“文明答卷”转变成一项项民生“幸福清单”。
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大冶组建了85个商街(商圈),市场自治组织实现全覆盖;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多批次聘用社会监督员315名,建立社会监督微信群,收集反馈问题1000余个,及时交办率100%,处理完成率82.6%;全市3018个村庄(小区)组建村庄理事会(业委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阳光议事厅、湾组(小区)夜话等自治新平台,引导群众遵守彩礼限高、酒席限价、随礼限量、规模限人、车辆限台、婚(丧)礼限时等“六限”倡议;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加快建设,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法律明白人”培训等活动960场次;全市14个乡镇设立图书分馆、文化分馆,实现总分馆制服务全覆盖;联合博览书屋、和阅书店,打造2个“城市书房”;建立阅读驿站50余家,接待群众2万余人次;搭建“党员议事会”“阳光议事厅”等平台265个,利用“文明面对面”、入户问卷、“星空夜谈”等方式收集公众诉求1056条;设立积分兑换和“以奖代补”资金1500余万元,激励全体村民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红色物业”创建、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停车等1545项民生实事全部按时办结,第三方机构开展4次满意度测评,满意率均达98.5%以上……
聚万千人 铸长久文明魂
无论城市发展、文明创建,人始终是根本因素。文明提升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人。对于这一点,大冶笃信不疑,并一以贯之。
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志愿服务是活跃在大冶街头巷尾的靓丽风景线,“红马甲”更是这座文明城发展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机制,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关乎百姓民生的现场。社区治理、政务服务、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只要群众有需求,志愿者“有呼必应”“有难必解”。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人自觉加入文明创建队伍,为城市文明奋斗着、守护着、奉献着。热心市民、环卫工人、志愿者……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文明的故事、诠释着文明的内涵。
截至目前,我市构建了“1个志愿服务总队+14个乡镇(街道)支队和379个村(社区)志愿服务小队+N个市直部门特色志愿服务队”的志愿队伍网络。采取总队示范、分队覆盖、特色下沉、小队深入的联动模式,推动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全市共注册志愿者15.64万,志愿服务组织1175个。
一个人的文明带动一个家庭的文明,进而影响一个村(社区)的文明推动一座城的文明。从一个文明细胞裂变成两个、三个、十个、无数个,进而组成文明城市的完整体,这是最务实、最有效的创建逻辑,也是更贴合民心、更体现群众力量的生动实践。
如今,“文明细胞”在大冶茁壮生长,并快速裂变,为这座城市熔铸着文明魂!
多年来,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出台《大冶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管理办法》《大冶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实施办法》,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围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评比”开展文明实践活动5.8万场次,培育选树各类先进典型近千例,张友才等10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刘小红家庭等3户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此外,我市还以全域、全民、全面、全行业、全过程的“五全”理念统筹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五大文明创建”,广泛发动市民群众、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参与“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景区、文明工地、文明楼栋(道)、十佳红白理事会等21个群众性“文明细胞”创建工程,评选出文明小区、最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窗口、十佳文明诚信企业(商户)、十大文明善举、十佳文明街巷等400余个创建示范,撬动全社会参与创建。
未来,文明大冶,必将有更多的美丽姿态、更多的温暖故事,也必将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冶答卷的进程中,豪迈阔步、勇毅前行!
责编丨张 敏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卫学平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