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箴秋:在人口普查中感受乡村变迁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文/摄)今年60岁的伍箴秋,是金牛镇晏公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也是一名参与过4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老同志。他先后荣获黄石市、大冶市优秀普查指导员荣誉称号。从靠着双脚走家串户登记,到电话、微信远程精准对接;从手工填写纸质表,到电子化采集登记;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伍箴秋已成了晏公村人口普查的“活地图”。历经30年的4次普查,他见证了人口普查工作的发展变迁。

11月21日,记者来到金牛镇晏公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伍箴秋正动作麻利地整理桌面上人口普查短表、长表等资料。“我参与人口普查的经历,还得从1990年开始说起。”伍箴秋告诉记者,30岁那年,他被选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员,参与晏公村的人口普查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人口普查,觉得是个新鲜事。”那时人年轻,虽然没有人口普查工作经验,但任务在前,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全身心地投入到普查工作中。所有的人口普查数据都是他用自己的双脚入户摸底得来的。“农村不同于城市,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普查时,从这家村民家里到另一家,有时候要走上很长的一段黄土路,真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到舒刘湾入户时,被农户的狗咬破了裤子伤了腿,我还是将工作坚持到底。有时候遇到不配合的群众,我只能耐心解释,因为只有吃得苦、耐得劳、受得气,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每次的人口普查工作任务。”伍箴秋说。

晏公村有530户2168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从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如今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30年里,伍箴秋感触最深的就是村里的变化。那时候的晏公村,村民们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甚至还有的是危房,现在村里人人住上了楼房,家里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漂亮,家电也越来越先进。村里的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渐渐多了起来,由原来的10%上升至70%以上,由原来的省内务工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甚至国外。“当出现‘户在人不在’的情况时,我打电话询问,才知道有好几个普查对象都在国外务工呢。”

伍箴秋普查感受到的第二大变化,是普查方式的转变。每次的人口普查工作,都是在农村抢收抢种的季节,村民农活就特别多。白天村民要下地干活,他就趁着清晨、午间、夜间甚至雨天的时候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普查,再回来整理信息,常常通宵达旦。入户普查时,伍箴秋总是会随身携带一只大袋子,装着厚厚的人口普查表、居民情况底册、笔记本、尺子、笔等,既要填好底册摸底表,还要绘制好每户的房屋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一天下来,累得够呛。

“以前没手机,入户摸底得靠运气,有时候还要三番五次地上门,效率比较低,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上门之前可以先电话预约,实在不方便的,还能打电话或通过微信进行确认和登记。”伍箴秋说,“今年要求电子化录入,给人口普查工作配备了平板电脑,打开平板电脑,每个普查类别都有待选项,选中选项后,确认提交并附上签名和联系方式就可以了,只需要几分钟,很方便,效率高多了。”随着科技发展,今年人口普查工作实现了电子化和智能化,普查小区示意图和建筑物标绘工作开展的也更加顺利,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精准定位居民房屋,并采用电子化登记方式,全程在云端完成建筑物编号、建筑物类型等标记工作,确保普查登记不重不漏、完整覆盖。

“以前的录入方式也比较辛苦,短表、长表都要手工填写后,整理成资料册,检查合格后,再以乡镇为单位上交,统一扫描,每位普查员最多只能负责80户,再多就有点忙不过来了;现在是电子化登记,每位普查员都可以负责100多户。”伍箴秋感叹道。

人口普查工作利国利民,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规划制定,也与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口普查是份光荣的工作,虽然4次参加人口普查,每次都很辛苦,但我总是苦中作乐。想到自己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谈起人口普查工作,伍箴秋总是充满热情。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