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为汇聚全市建设“三个大冶”的力量,在新发展格局下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市融媒体中心今起推出《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展望“十四五”发展新蓝图》系列报道,回顾各乡镇“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重点就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展望各乡镇“十四五”发展目标前景和发展思路,描绘各乡镇发展新蓝图。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乘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黄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和大冶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的东风,大冶湖高新区再启征程,精心谋划区域未来发展蓝图,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发展新优势。
正如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黄海东所说,高新区将以“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力区、对外开放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园区扩园开发建设、高新产业引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优化、产城融合开放发展,全方位提升园区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十四五”期末跻身全国高新区“百强”行列。
这不仅是大冶湖高新区擘画的宏伟蓝图和新的战略定位,更是鼓舞大冶湖高新区上下奋勇前行、全力争创全国“百强”高新区的强大动力。
加速转型升级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
先看一组数据。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实现大跨越,由2016年的175亿元增至2019年的250亿元,年均增长12.6%,高于黄石市同期增速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质量齐升态势,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217亿元增至2019年的372.6亿元,年均增长19.7%。对外开放持续深化,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1.76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2.77亿美元,年均增长16.3%,成为黄石市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一个个数字,串连成了高新区砥砺奋进、昂扬向前的发展曲线。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321”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延伸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劲牌保健酒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加快向中药颗粒及制剂、保健品等领域延伸;高端装备产业不断壮大——拥有东贝、迪峰等一批重点企业,新型变频和线性压缩机电机研发水平国内领先;新材料产业多元开花——集聚宏泰铝业、实美科技等20余家铝型材产业上下游企业,是全国三大铝型材生产集群之一;冯家山硅纤硅灰石纤维改性剂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融通高科为龙头的锂电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步伐——晨信光电陶瓷插针、光纤连接器等产品性能和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信永辉、汇朗科技加快布局电容触摸屏、智能穿戴设备产品;节能环保产业稳步发展——以爱回收、爱分类、有色博源环保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金融等领域培育有序推进,普罗格大冶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及智能物流示范基地项目实现正式投产。
风好扬帆正当时。新形势下,高新区将紧抓产业发展核心,坚持高新产业优先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的导向,推动产业高新化、集群化发展。
做大生命健康产业,主要是做大劲牌健康白酒市场份额,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芳香日化产业制造基地;做强装备制造业,提升换热器、东贝铸造等产品竞争力,引进头部企业,盘活汉龙优质资源,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制造;做活新材料产业,推进融通高科、祥邦、展旺等在光伏+储能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推进铝材产业向工业型材转型升级,做实全国第三大产能基地的发展格局;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省光芯屏端网产业,建设制造基地,重点在电子显示和智能穿戴两个细分领域,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做全拉长产业链条;同时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业,推动普罗格、佰鲜都、有色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区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坚持双创引领,全面强化体系支撑。特色载体加快建设,获批建设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载体,“一企一校一平台”和“一产一院”的建设模式不断深化,拥有省级及以上双创载体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26家,芳香产业技术研究院、黄石市铝加工产业研究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企业培育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拥有注册企业3605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其中2020年净增23家。双创资源加快聚集,累计招引国家级、省级人才团队近20人,推动设立规模50亿元的高新产业基金和总规模20亿元的芳香产业基金,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23家。
“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的动力源泉。”黄海东如是说。
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高新区创新发展之路目标明确。
优化升级创新平台,成功打造了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火炬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引导芳香产业技术研究院、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现有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一批关键原创技术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中应用。
深化与高校合作,建好大学科技园,建立“技术研发在高校、产业落地在园区”的协同发展模式。吸引高校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大学科技园。
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推进市场化引才,通过引团队、引项目、引企业、引平台、引载体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大冶湖高新区产业基金和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紧抓招商引资打造对外开放先行区
2020年10月1日,深圳展旺集团精密科技项目签约暨大冶市展旺新材料项目投产仪式隆重举行。由此,这家年产2000吨导电浆料的高科技企业,将在高新区这片热土上书写全新的篇章。
这是高新区战“疫”战汛,敢打敢拼,于逆境中求发展的生动写照。
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奋勇向前,高新区人的血脉中,时刻涌动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强大力量。
率先在湖北省推行工业项目审批服务模式改革,推出“先建后验”“五联合”(联合评估、联合图审、联合报建、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出台《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平均缩短了五分之三以上的审批时间,促进审批效能提速。建成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买单的“网上中介超市”,截至2020年底,已为180多家工业项目提供380多项中介服务,直接为企业减负8000多万元,节约成本约1亿元以上。
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棋盘洲码头仅20公里,距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鄂州顺丰机场仅30公里;大广高速穿城而过,武九客专30分钟直达大武汉……打开地图,人们会发现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毗邻临空港、通江达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高新区得以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围绕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数字产业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吸引武汉的重点企业在大冶湖高新区设立第二总部、研发中心等。建立跨区域“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合作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与长江经济带沿江区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支持劲牌、东贝等龙头企业优化海外布局,深度对接东南亚等“一带一路”重点基建项目,加速以项目联合体、企业联盟等形式推动产品“抱团出海”。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昔日的荒郊之地,陆续建立起一座座现代化设施。这里,就是大冶湖高新区西北片区。
总投资达56亿元的西北片区建设项目,扩园8.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6平方公里新型材料产业园、1.4公里高端装备制造园、1平方公里自主创新示范区、0.3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及扩园项目配套的还建楼和校园建设。
“高新区西北片区建设,有利于我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我市加快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黄海东如是说。
按照“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理念,高新区适度超前规划功能区域,加速健全园区配套服务,加快布局数字园区新基建,完善场景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智慧园区。
围绕高新区定位目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西北片区建设,整体打造“一心、两轴、三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一心”即创新核心区;“两轴”为创新驱动发展轴和产业集聚发展轴;“三区”指产业集聚区、生活服务区、生态景观区;“多园”则按照产业集聚与土地集约利用等原则,围绕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建设产业专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态势突出、生态人文环境优越的产业示范园区。
着力建设“一区多园”的路网大格局,加快构架“七横八纵”主干道路框架,进一步推动经九路、经十四路、纬五路、攀宇11号路等一批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
健全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加快布局连锁便利店、金融服务网点、餐饮门店等社区配套设施,打造新型社区消费服务中心。
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品牌;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学校、医院、还建楼、旧城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发展蓝图已然绘就,奋进向前正当其时。高新区人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十四五”愿景,跻身全国“百强”高新区而努力奋进!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