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竞争强。
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工业复兴工程,落实“九大计划”,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复兴为引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战略新型产业培育发展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同时进一步推动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纺织服装、临空产业等“6+1”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技术前沿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完善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基固本
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则是驱动制造业强基固本的有效途径。
2020年11月16日,市委书记王刚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情况,提出要加强统筹对接,对标一流规划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级发展。要以“双区”为引领,“五园”作支撑,“多点开花”,立足现有工业集聚区的资源禀赋、开发现状及发展方向,推进主导产业向大冶湖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两大主战场集聚,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构建“双区引领、五园支撑、多点开花”的全域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市场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园区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工业复兴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之城。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将全面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技改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重点的企业技术改造,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生命健康、材料两大三百亿级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主要是依托劲牌等龙头企业,推进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向生命健康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中国保健酒之都,持续提升中国劲酒知名度;大力发展中成药制造产业;依托楚天香妆、瑞晟生物企业,促进芳香产业规模化发展;主动对接光谷生物园区,布局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型生物保健、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
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方面,我市将以迪峰、普罗格智芯、博英精工、东贝铸造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应用于高铁、船舶、石化等领域的新型换热器及集成系统,智能化机械及高精度模具,高精密传动装备、液气密元件及特种机器人。大力发展汽车传动系统和行驶系统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领域;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打造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集聚区。
在材料产业方面,我市将积极推进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以钢铁、铝型材、水泥建材、电池新材料为重点的材料产业板块,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材料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在纺织服装产业方面,主要依托顺富纺织、立峰纺织等龙头企业,培育及引进一批成衣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成衣制造,着力建设全国牛仔产业基地,形成百亿级牛仔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提质增效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近年来,市经信局指导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督促企业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
近日,记者走进东贝铸造公司第三车间,完全不见灰蒙蒙、火花四溅的场景。“公司第一条生产线是2008年建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人工操作。”回想十多年前的场景,该公司信息化主管黄建平记忆犹新。2018年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最新一条生产线,主攻汽车智能精密制造。经过调试投产,目前该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排在国内前列。
作为湖北省“两化融合”示范点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东贝铸造,已制定2021-2025年信息化发展规划,“我们已实现生产效率提高120%的生产目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强大的技术专业团队,研发国际领先的智能化产品,提供新的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方案,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东贝铸造“两化融合”只是我市近年来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我市将实施新一轮技改升级工程,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要素资源激活工程,建立矿产资源交投融资平台,完善矿产品交易服务功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研发及应用。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推进资源要素和产业项目重点向“两区五园”聚集,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提升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启动百亿级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战略合作,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发挥制造业品牌能力,持续开展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大冶制造”质量品牌;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能力,积极跟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从“大冶制造”向“大冶智造”转変。
创新驱动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临空制造业两大两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节能环保百亿级产业集群。超前部署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前沿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将积极融入武汉光谷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京东方、华新光电为龙头,加快打造“光端网”三大产业板块,重点推动光产业、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发展。抢先布局,大力发展以锂电池、石墨烯电池和燃料电池等为主的新型储能产品。
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将围绕全市产业转型,着力培育、引进节能环保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涵盖环保科技、环保工程、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环保产业链,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壮大。
在临空产业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黄石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应急装备制造集散、大健康服务、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依托水产、花卉、果蔬等发展都市临空农业。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将依托全市冶炼、建材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氢,积极开展废氢利用研究及产业化,促进冶金产业由“炭冶金”向“氢冶金”过渡。对接湖北省建立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充分利用大冶装备制造和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汽车氢燃料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多晶硅等新制造领域。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我市将深入对接武汉光谷,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联动发展
争创“两业”融合示范区
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渗透与融合,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示范区。
围绕制造业产业,布局建设科创中心、企业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企业,迅速发展科研、设计、研发、检验检测、农业科技等服务;积极开展与省级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全面推进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到2025年,打造信用大冶招牌,提高信用贷款占比,实现银行存款850亿元,银行贷款75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等各类基金,基金规模力争达到50亿元;以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商贸咨询为重点领域,推动现代商务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举办青铜文化、农产品、高端装备展、刺绣等大型专业展会,逐步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大冶特色会展品牌;支持大冶建工集团、铜绿山建筑公司等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发展,打造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新型建筑产业品牌,到2025年,重点培育1-2个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甲级企业,大力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深入开展优质结构工程等创建活动,争创国家“鲁班奖”和“国优奖”;整合古建筑企业资源,抱团发展,培育壮大殷祖古建园林建筑品牌,完善古建文化创意、设计开发、产品研发、建筑施工、人才培养、古建建材产业链,力争打造全国核心古建产业基地。
为了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步伐,实施工业复兴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新一轮技改,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市制造业中的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网络化、安全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市计划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总数超过450家。培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30家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50亿元以上企业8家,20亿元以上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40家。力争培育5家上市公司、10个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平台达10个,新增市级和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分别达50家、20家。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柯梦然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