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冯鑫)从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到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在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历程中,创新作为新“动能”,为大冶发展释放出源源不竭的动力。市委书记王刚说:“创新,是大冶的鲜明底色,也是大冶最好的资源。”

“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十四五”开局,在深化转型发展上,我市紧盯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全面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加强与黄石科技“十四五”规划的紧密衔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大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深化驱动激活改革创新合力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和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提出高标准、高实效的“科技18条”相关政策文件,以此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资助50万元;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最高补贴20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国家创新型乡镇,对创建成功的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有园区的乡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对成效显著的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还强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以新经济,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1月11日,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定为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高新区2018年被成功认定为国家级高新区后获得的又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同时也是我市首家被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

用高新技术平台抢占未来产业高地,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是大冶创新改革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市正积极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强化创新资源链接,完善创新要素配置。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5家,省级创新平台数量达到6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创新型县(市)样板区。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积极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强化创新资源链接,完善创新要素配置,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以大冶湖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为主战场,与国内、省内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创新资源集成、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创新平台。加快光谷东创新大学城、黄石临空区科创岛、国家级火炬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推进乡镇建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创新创业生态良好的创新型乡镇,优化全市创新空间布局。

优化平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创新创业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行动和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扫零”工程,成立重点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推进指挥部和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扫零”工程指挥部,由市长亲任指挥长。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瑞晟芳香产业研究院相继挂牌投用,三鑫金铜、东贝铸造、融通高科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不断提档升级。

宏泰铝业公司从一家来料加工的传统企业到现在拥有自主研发高端铝合金新材料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高端太阳能用、比亚迪宜家高端家居用等铝型材产品已成为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俏销产品。今年5月,该公司还参与了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制定。

该公司是我市土生土育的创新主体,也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像宏泰公司这样靠科技创新力量发展壮大的企业有许多,如“矿二代”企业冯家山硅纤,把低端的矿材料做到新型功能硅纤维新材料,成为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绿色环保智能硅灰石纤维制造企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21家增加到目前的149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例达到30.7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4.49亿元,是“十二五”末期的2.4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期的11.89%提升至20.9%。

用研发和匠心结出硕果的卓越者,还有大冶迪峰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先后成立博士后产业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已培养了40余人的换热器研发团队。同时,该公司在黄石、武汉、杭州等地成立研发基地,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船重工711研究所、725研究所等国内数十家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制定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018年7月,该公司成功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为引入更多科技研发力量,培养更多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23日,由湖北省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和武汉美华科教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亿元,在我市规划建设“光谷东大学城”项目,拟建公办大学1所、民办独立学院2至3所。2020年10月29日,大冶湖高新区又与湖北理工学院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

截至目前,我市“十大创新平台”建设基本同步,其中铝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芳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备案黄石市级研究院,并在逐步提升行业技术,融通高科、劲佳包装、东贝铸造技术中心已完成省级平台申报,山力兴冶、实美科技、鑫东农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组织申报国家级孵化器,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扫零”工作,已组织申报省级平台6家,认定黄石市级平台28家,认定大冶本级平台18家。

“创新平台是聚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有效提升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科学加技术,需要协同发力。”市科技局局长吴文胜说,我市将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围绕“6+1”产业体系,建立更加灵活快捷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和顺丰机场,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生根,我市逐步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孵化链条,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常态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和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平台3家、省级平台48家,黄石市级平台78家,大冶市本级创新平台148家,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5项,开展横向课题攻关54项。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创新力量的供给源头,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转变思维激励人才创新动力

2018年,我市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成功入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人才是支撑。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人才队伍总量7万余人,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7000余人,聚集各类专家、高层次人才近700人。其中,近5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000余人。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这句经典广告语背后的劲酒公司,近几年销售额稳步提升:2017年104.9亿元,2018年116亿元,2019年约120亿元。

一家地处县级市的酒企产品,为何畅销全国,甚至海外?

“靠的是人才,靠的是技术和创新。”这是劲牌公司董事长吴少勋常挂嘴边的话。从建厂之初的3个人,到现在仅高层次人才就达百余人,该公司不惜成本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不遗余力留住人才,竭尽全力培育人才。

林斌,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学博士,现就职于劲牌有限公司,从事微生物研究工作,入选2019年度“东楚英才”计划青年英才。

他刚进入劲牌时,一直在劲牌研究院微生物研究室从事酿酒微生物的相关研究工作,“公司一直倡导健康工作,快乐生活,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蛮开心。”林斌告诉记者,自己研究的项目主要是建立和优化稳定高效的细菌二级种制作工艺流程和参数体系。

说起毛铺苦荞酒,很多人都不陌生。研发者童国强是随州人,1999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现为劲牌公司健康白酒技术部技术负责人,获评黄石市十佳杰出青年、荆楚工匠、湖北酿酒大师、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一级调酒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以往,公司主打保健酒。要做传统白酒,靠什么去竞争?”童国强回忆,研发团队在传统白酒基础上,加入中药材,让消费者在饮酒的同时,减少肝功能损伤,并将不同香型原酒,按最适合的比例融合,调制出这款复合香型白酒——毛铺苦荞酒。

“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通过各种奖励政策,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研发创新。”童国强说,目前已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展开合作,就白酒中加入中药材保护肝脏的机理等进行验证和研究。

我市以观念、制度、政策的更新,促进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创新。在思维上强化创新,在制度上压实责任,在政策上激励实践,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正成为一种常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入驻奖励、成果激励等各项优惠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努力让大冶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