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张蕾 通讯员 刘秀萍 黄露)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几年来,我市广大扶贫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沉下身子”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产业和家庭经济,靠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以下是发生在高新区民爱村和王家庄村的两个脱贫故事。

独臂撑起一片天

冬日暖阳下,走进高新区罗家桥街道民爱村汪庭璋湾,在一片片收割后的稻田里,高低不一的谷桩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一垄垄绿油油的菜地上,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远处碧波荡漾鱼塘,如镜子般倒映着蓝天白云。

“现在比较清闲,最忙的时候是每年6月到11月。”望着满畈的田地,种粮大户汪进良笑着说,春耕时节,要开着拖拉机打田、播种;进入夏季,要施肥、打药、上水、排水、除草,每天早上4点得起床,晚上经常加班,还得请七八个人帮忙。

“土地不会欺骗人,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2013年,汪进良流转20多亩田地种水稻,发展到现在有稻田283亩、鱼池50亩,前不久又流转了90亩地栽种玉米、油菜、小麦,年收入30万元左右。“虽然去年受洪灾影响,50多亩水稻绝收,但总体收入还可以。”

55岁的汪进良早些年就会开拖拉机,主要为工地运送建筑物资。2003年,一场突发事故让他失去右臂。“失去右臂之后的十年,是最痛苦难熬的阶段。”汪进良回忆,当时难找工作,想通过打牌“挣钱”贴补家用,结果输得更惨,一儿一女读书需要钱,生活像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人都是逼出来的。”2013年,思前想后的汪进良决定把湾子里荒芜的田地流转过来,尝试种水稻。“说实话,我之前就是因为不想种庄稼,才去开拖拉机的。”好在会开拖拉机这门手艺,让汪进良对机械化操作有了信心。

从20多亩田地试种开始,逐渐增加耕种面积,边耕种边摸索种植技术,街道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也经常来指导,水稻种植也发展到黄华占、糯米、虾稻一号等多个品种,家庭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像汪进良这样身残志坚自主创业的村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帮扶他。”据高新区城管分局驻民爱村工作组组长石杨介绍,在得知汪进良水稻生产遇到困难后,工作组主动上门与他协调对接,帮助解决农田灌溉用水、用电等问题。产品销售旺季,工作组为他提供大额订单服务,打开大米销路。高新区扶贫办和村“两委”也积极为他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帮助他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业。

“我现在就是一位职业农民,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汪进良表示,准备继续流转更多土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将家庭农场打造成为“绿色银行”。

六旬老太自主创业

近日,天气良好,高新区罗家桥街道王家庄村村民江桂香一早就去自家葡萄园忙碌,剪枝、下底肥、除草、整固支架……“哪怕农闲时节,园子里也有活要干。”

64岁的江桂香儿子早年去世,女儿已经出嫁,一个人独自生活。2017年,在阳光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下,她把自家的两亩土地改建为葡萄园,开始自主创业。

江桂香非常珍惜这次创业机会,她做事勤奋,管理细致,严格按照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打药、施肥、剪枝,种出的葡萄口感好、产量高。“一个人闲着也是闲着,把园子打理好,收益自然高些。”去年,江桂香的葡萄园开始挂果,收入2万元。

“像江桂香这样的贫困家庭,只要愿意创业,我们都大力支持。”据阳光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有文介绍,在合作社的指导和帮助下,江桂香不等不靠,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的2.5亩葡萄全部挂果,4000斤葡萄全部卖出。

据了解,该合作社成立之前,王家庄村仅有2-3户葡萄种植户,村民们害怕销路不畅,不敢种、也不会种。该合作社通过宣传发动、营销策划、技术帮扶,实现了让村民由不敢种、不会种,到现在的我敢种、我会种的转变。

2020年,王家庄村葡萄种植户近50户,已经挂果农户35户,葡萄种植面积达100余亩。该合作社葡萄种植技术推广到还地桥等周边乡镇,“王家庄葡萄”四处开枝散叶,享誉省内外。

“树立种植户的信心比引导创业更为重要。”据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江志文介绍,去年,考虑到疫情对葡萄销售的影响,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十几万元于当年8月18日举办了“青春与葡萄‘铜’行王家庄第二届葡萄丰收节”活动,当天的销售额在10万元左右。通过活动的举办,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营造强农富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

驻村工作组组员们除了自己花钱买葡萄外,还通过各种渠道介绍亲戚、朋友、同事到王家庄村买葡萄,并联系单位下订单。

“有了各方力量的帮扶,我更有信心把葡萄园管理好、经营好。”江桂香表示,将全身心地管理好葡萄园,期待年年都有更好的收成。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