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袁致海:与袁隆平院士的一面之缘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惊闻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陈贵镇袁伏二村种植大户袁致海这几天心情格外悲伤。回想起与袁隆平院士相识及引进巨型杂交水稻种植的过程,袁致海除了钦佩之外,心里还有无限的感恩、感激之情。“现在,袁老走了,我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了,唯有把巨型杂交水稻产业做大做强,才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站在自家千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巨型杂交水稻秧田里,基地负责人袁致海声音哽咽。

一面之缘,永恒回忆

5月24日,走进袁致海的休息室,记者看到,墙面上挂着一张他与袁隆平院士的合影。合影中,袁隆平院士面带微笑,衣着朴素,和蔼可亲。说起这张合影的来历,袁致海记忆犹新。

为了申请在黄石建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7日,袁致海和市水产局总工唐贵良、陈贵镇水产办主任周红胜一行三人,专程赶赴湖南长沙“杂交水稻国际大厦”拜访袁隆平院士。“那天恰好是袁老的88岁生日,他特别忙,我们等了许久才有机会与他交流。袁隆平院士接见我们时,神采奕奕。”

“见到袁老的第一眼,看见他穿着普通的条纹衬衫和西服,一点也没有领导和专家的架子,就像是个农民,让人感觉很亲切。”当袁致海说明来意,拿出黄石市农业局出具的“关于商谈建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公函时,袁隆平院士对照证件和袁致海本人认真核对,“看到我姓袁后,还跟我拉家常,‘你也姓袁,我们是本家人呀。’袁隆平院士二话不说,就签下了同意。”袁致海说。

袁隆平院士与袁致海合影照片

当天虽然只能与袁隆平院士交流二十余分钟,但袁致海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也收获许多。“离开之前,袁老殷切嘱托,让我们把巨型杂交水稻种子带回去,让种子在家乡生根发芽,造福家乡百姓。”袁隆平院士的话,在袁致海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今年53岁的袁致海,十二三岁时,一日三餐很少饱餐过,为了不再挨饿,他毅然走上了农业之路。从水稻种植到巨型杂交水稻试种成功,正是袁隆平院士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激励着他。

“我们这些从事农业的人,都对他有感情,是他让我们有饱饭吃,端稳了饭碗。”袁致海激动地说。

“禾”下好乘凉,稻虾产业旺

2019年,袁致海的千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引进巨型杂交水稻种子,当年试种了3亩,“刚开始把种子带回来,心里挺没底的,担心自己没有技术。”没过多久,袁致海就消除了担忧,袁隆平院士的专家团队给予了大力的技术支持,无论是播种时间、施肥还是杀虫方式,只要袁致海通过微信咨询,都能得到对方细心细致的指导。

2019年,综合种养示范区巨型杂交水稻试种成功

试验成功后,产出的新米,袁致海就用好几种方式烹饪,邀请乡亲们品尝,也分了些给亲戚朋友,大家尝后,纷纷觉得米质高、口感好,而且在巨型杂交水稻田里套养的鱼、龙虾等水产品品质更优、卖价更高。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家巨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增加至40亩。

“4月20日,我已经播下巨型杂交水稻稻种,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插秧了,预计十月份左右收割。”看着眼前的秧田,袁致海信誓旦旦,他的信心不仅来自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帮扶,也来自于自己平时的辛勤努力。

巨型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历时十余年研究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该水稻株高达1.8米至2.2米,亩产800公斤左右,具有高产、大穗,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经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定巨型杂交水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以前听家里老人说,一亩田能打出150公斤的粮食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不一样了!”袁致海喜不自胜地说,巨型杂交水稻的秧苗分蘖十分厉害,一粒种子最高可以分蘖32根秧苗,而一根秧苗成长后,又能分蘖出46根谷穗,一根谷穗又能长出600粒左右的谷子。

一路走来,在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袁致海经营的千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如今已成为以巨型杂交水稻系列品种种植为中心、兼稻田虾等放养为一体的可持续稻田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产业示范园,加速巨型杂交稻系列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及生态产品的开发,辐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最好,这样才不辜负袁老的嘱托。”袁致海说。


责编丨张雅钦 陈星诺(实习)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刘凡池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