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结束了,朱铺村也从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严强华的不舍与牵挂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 见习记者 石程曦 通讯员 吴振兴)从2017年4月到2021年9月,严强华的脚步无数次丈量过殷祖镇朱铺村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小乡村。从田间地头到村邻屋舍,从三岁小儿到耄耋老者,他都深印心中。

如今,四年多时间的驻村帮扶工作结束,朱铺村也从省级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黄石市旅游名村。

作别朱铺,他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

最后一篇“扶贫微记”

9月的第一天晚上10时55分,严强华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最后一篇“扶贫微记”——

“今天,告别朱铺。

“我自评,给当年寂寂无名的朱铺村留下的是:一实两“虚”。一实,300多亩水果产业基地、村读、百草园、足球场、发呆棚、青年游学空间、百幅扶贫题材国画和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大多独一无二。两“虚”,朱铺村难以估价的知名度、美誉度等无形资产;对孩子们生命成长无法估量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还留下两个牵挂:以村读为主平台的文化教育扶贫,会继续发扬光大,还是逐渐沉寂甚至荒芜?层层审批通过的湖北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在建、未建项目会否被删减、变更?

“离开前两天,我给朱铺村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为村里引进了一个年轻的文旅研发、开发团队。”

并不长的“扶贫微记”,字里行间,尽是不舍和牵挂。

严强华,是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驻朱铺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四年前,担任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中层干部的严强华,不安于安逸平稳的工作,主动请缨来到朱铺村扶贫。

其实,自2017年4月25日驻村第一天起,严强华就一直坚持在微信朋友圈推送“扶贫微记”。这些微记,记录着他一开始的迷茫,也见证着他一路的探索,没有洋洋洒洒的评说,只有简单的文字和一张张真实的照片。

4年多来,他一共推出1200多条“扶贫微记”、一万多张抓拍的新闻图片,那里面有着辛勤劳作的村民,有着天真无邪的儿童的笑脸,有着朱铺村的山山水水,更有着驻村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历程。

其实,“扶贫微记”里还有一个个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背影。四年多时间,严强华在这个村子的角角落落留下了无数背影。

背影逐渐远去,但是那看似瘦小的背影,却用强大的力量让朱铺村从摆脱贫困一步步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饭就不吃了,我还要赶回武汉”

“这是我们朱铺村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大项目,要紧紧抓住这个事情。”9月3日上午,在朱铺村村委会门口,一条长凳,一把椅子,就着门口一个硕大的石磙,就是严强华与村“两委”干部的简易“会场”。

这石磙,是村民胡书林送给严强华的,摆在他宿舍和办公室门口快5年了。石磙上,放着一张“村史馆综合项目规划基本情况”,这是严强华为村里写的最后一个材料,也是他说的“大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我们村史馆不做单一的村史馆,还要具备做大冶市青少年研学基地、湖北乡村影像调查基地、长江传媒扶贫成果展示馆和大冶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朱铺村研学空间等功能。所以,我们要做好分类和功能分区,不仅让外人来看,更让村里人看,让村里的小孩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怎样的发展变迁。”严强华说。

虽说工作交接已经完成,他却总有些放心不下。眼看已近中午,严强华抓紧时间梳理朱铺村发展路径,研究朱铺村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在建项目落实、未建项目微调等事宜,确保该村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按照既定规划有序推进。

“省里文件明确强调,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是主体,村民说了算。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为村里办实事,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大胆地做、放开来做。该拍桌子就要拍桌子!”正说着,朱铺村牛角垅湾理事会会长杨崇庚赶了过来,“赶紧吃饭去,有事吃了饭再说不迟。”

牛角垅湾是朱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区,而杨崇庚也是村里300余亩柑桔基地的承包人之一。柑桔基地的建成和发展,严强华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杨崇庚格外舍不得严强华离开。

早在今年6月,提前听说工作队要撤走的风声后,杨崇庚连夜写了三封信,跟几名村代表一起,一天时间跑了省委、黄石和大冶市委,请求留下工作队,留下严强华。

“饭就不吃了,我还有事,马上就要赶回武汉。”严强华说。

“饭都不吃,我真要拍桌子了。”杨崇庚这回是真生气了。

期待下一次相聚

“原先这里只能收现金,我提醒了几次,后来开通了微信扫码支付功能。”在村口的小卖铺,老主顾严强华指着墙上的一个二维码说道。略微泛黄的白纸,也是岁月的见证者。

小卖铺的主人,是81岁的朱铺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承汉。“他真是蛮好的一个人,工作又认真又负责,到我们村后,做了很多事,也做成了很多事,我们都舍不得他走啊。”胡承汉说。

四年多时间,严强华每一次外出之后回到朱铺村,第一件事就是沿着村里的大道小路,一处处走,一点点看。这一串串足迹,也逐渐形成了他产业扶贫和文化教育扶贫并重的工作思路。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一方面指导、扶持朱铺村“两委”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建起了扶贫种植产业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村委会+贫困户”的方式大力发展杂柑、艾草种植,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修旧如旧”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村读,采用文化扶贫方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为巩固脱贫成果,驻村工作队帮助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招商引资第一家民宿“一坡梨花”项目,积极打造朱铺“青年游学空间”、发呆棚、香樟围、足球场等项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今离开,不仅村里的大人舍不得他,村里的小孩更舍不得这个随和又风趣的严伯伯。严强华也同样牵挂着这些孩子们。

在南峰中学,严强华刚一下车,一大群孩子围了上来。“胡媛、杨明月、杨思琪、余丽君……”严强华一个个喊着这些孩子的名字。大大小小的村读活动,总是倍受这些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年龄的孩子,也许大多对“离别”理解简单,更不知道严伯伯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当严强华告诉孩子们,他要走了时,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只是连连发问:“啊?”“真的假的?”“为什么?”

“对于这次严伯伯的离开,我感到非常惊讶和难过,但是还是在这里祝他一帆风顺,也希望他以后能经常回来看我们,做更多的活动。”得知严伯伯要离开,朱铺村初一学生胡媛不舍地说。

与孩子们告完别,严强华匆匆离开。

明年2月份,年满60岁的严强华将光荣退休。他说:“等朱铺村的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再带着我的朋友们来这里旅游,既是来叙旧,也算是对朱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

责编丨方诗琪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