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奋进50强】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展示新成就 喜迎党代会”主题报道之经济建设篇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

回首过去5年,大冶地区生产总值由540亿元发展到今年有望超过700亿元;六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2.3%,较2016年提高25%;资源及延伸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5%下降到18%,第三产业占比由25%提升到3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1家增加到14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提升到22%。

这一组组数据反映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新阶段、新发展的要义,科学部署、精准发力,以招商引资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转型发展为突破,以优化环境为抓手,全力夯实经济发展底盘。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8月26日,鹏城深圳,艳阳高照。

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带队考察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时说:“要把这些好的高新企业项目引进大冶,助力大冶高质量发展。”

就在几天后的黄石(深圳)招商推介会上,我市签约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智能机器人等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9亿元。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市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健全和完善“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定招商地图,实施挂图作战,开启全员招商。

招高质量商,高质量招商。对于这一点,我市有着清醒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要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优势,由此实现高质量发展。

方向既定,阔步前行。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全力构建“6+1”制造业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引进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纺织服装和临空经济区相关产业的企业;瞄准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努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提高工业项目投资比重;根据各乡镇、街道、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资源优势及自身特色,以园区为载体,积极谋划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为加快实现招商引资总量、体量、质量上的新突破,我市积极参加或组织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武汉等重点区域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客商来我市考察、投资兴业。此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基金管理公司、创投公司及股权投资机构进入我市。

“在外打拼多年,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家乡,我一直想回来支持家乡建设,如今这个想法实现了。”今年4月,上海大冶商会会长、上海昌智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祥来在2020年度冶商大会上的发言引发了在外冶商的共鸣。

早在2016年,我市成立大冶楚商联合会,并组建19个异地大冶商会及行业商会,先后引进或协助引进项目约20个,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金秋十月,湖北金诚信矿业服务有限公司内一派繁忙的景象。该公司通过山力公司引荐落户我市后成功上市,其投资兴建金诚信·挪曼尔特高端矿山装备制造项目,填补了国内多功能高端矿山服务车生产制造的空白,也将我市相关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我市“以商招商”的生动诠释。一直以来,我市动员企业唱主角,围绕产业链条补缺和延伸“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7年至今,全市共签约项目421个,合同总投资额1316.6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92个,服务业项目96个,农业项目33个;亿元以下项目138个,1亿元(含)至5亿元项目231个,5亿元(含)至10亿元项目20个,10亿元及以上项目32个。

集中精力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活力所在、潜力所在。

五年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理念,推行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模式,竭尽全力为项目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今年8月份以来,我市多次召开项目攻坚推进会,郝胜勇在会上一再强调,只有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智慧谋项目、集中力量推项目,不断把我市每个项目建设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才能在“十四五”开局中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这既是行动指南,也是铮铮号令。

市“四大家”领导纷纷下沉一线、靠前服务、精准指导,面对面协调解决问题,实打实推进项目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3月31日,电子信息产业园、融通高科二期等30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18.51亿元;5月27日,我市26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0.82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井喷”式集中、有序开工的局面,汇聚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潮,高度契合我市“6+1”产业体系和“五城”建设的内在要求,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为我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6月16日,黄石市2021年项目拉练活动走进大冶,先后参观了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项目、新冶特钢棒材深加工项目和华力科技项目。“一步一个新景,一处一份激动。”面对眼前气场十足、生机勃勃的重点项目建设形势,大家满怀欣喜与骄傲。

时入深秋,凉意乍起,铜都大地却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在劲牌白酒产业园,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现代化食品生产线初具雏形;在祥邦科技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加快生产的同时争分夺秒进行施工;在黄石临空经济区,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在陈贵镇马鞍山产业园工地上,各类工程机械焊花四溅,开启项目建设“加速度”;在大冶湖畔,实验高中新校区、市重大疾病救治基地、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及疾控中心实验室等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建设……

今年1—9月,全市集中新开工项目73个,计划总投资247.46亿元,其中51个项目达到项目时序;续建项目134个,投产项目32个,入库项目189个,计划总投资202亿元。

眼下,全市各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阔步奔跑”。

积极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行动交答卷。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市铆足干劲,紧紧围绕“6+1”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工业强市的目标,紧盯传统产业、推进工业技改、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后劲更足、底盘更稳。

我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也因矿陷入发展瓶颈。2020年12月1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公布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名单的公告》,我市成功入选全国50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稳步推进、长效管理的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长效机制,打造了一个个现代化的绿色矿山,推动形成矿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工业技改项目作为推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有力抓手,以最精准的思维、最科学的措施,真正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变成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8月,我市召开华鑫实业技改项目建设专题会,推进企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会上,该公司计划总投资230亿元,实施钢铁优化技改升级项目、精密铸造项目、工模具钢项目。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380亿元,纳税25亿元,安置就业8500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先后实施规上企业技改项目216个。通过技改,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楚天导博、鑫宝铸管等一大批停产半停产企业顺利盘活、复工复产。

“我们从一家来料加工的传统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研发高端铝合金新材料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日本及欧洲。”宏泰铝业负责人欣喜地说道。

近年来,我市加大铝型材企业帮扶力度,积极推进铝型材深加工,不断加强产品提档升级,推动我市铝型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铝型材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拥有各类铝型材加工生产企业20家、年产能120万吨、年产值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今年4月,我市还被命名为“中国建筑铝型材示范基地(华中)”。

跨越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的关口,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产业。

6月21日,大冶湖高新区,黄石晨信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赶制通讯线材,准备发往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小而美”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互联网巨头提供数据传输部件,去年产值2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从“种子”萌发到长成“大树”,离不开科技“沃土”的滋养。一直以来,我市聚力创新型县(市)建设,出台“科技创新18条”,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扫零行动,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7.3%,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链条。

眼下,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49家,居全省县(市)第一,进入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名单,从“大冶制造”到“大冶智造”,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除此之外,我市还以“一菜”“两茶”“三花”“四果”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一批传统农产品加工特色镇、特色村。同时,大力推进商贸物流、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大类由12个增加到17个。

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从签约到开工,我们只管做,其他的事政府帮着我们跑。”湖北仕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分。在短短180天的时间里,该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原本需要几个月办理的各项证件仅仅7天时间就办好了,大大节约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小小片段。

近年来,我市以思想破冰推进改革突破,切实把“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政府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以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为重点,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取得更好成效,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目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已经成立了政务服务与行政审批、项目建设与营商环境等四个专班,以打造“六办、五化、三联发”服务品牌为目标,全力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全天办”“智慧办”“就近办”,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同时,积极推进“中介超市”五化改革,实行“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先建后验”、“联合验收”等,努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落实,重点在政策。

2021年,我市出台了《大冶市推行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改革工作方案》,对第一批24项“无申请兑现”事项实行“无窗口、无见面、无审批、无差错”的“四无”改革,着力解决惠企政策落地难和企业、群众对政策“不知晓、不会用”等问题,让惠企政策从“企业申请得优惠”向“政府主动送优惠”转变。

上半年,我市先后对融通高科、普罗格智芯、东贝铸造等119家企业实行了“无申请兑现”政策性奖补,财政部门开启资金应急拨款“绿色通道”,在3个工作日内将311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过去5年,我市创新推行“甘霖贷”“春风贷”,先后发放贷款6.1亿元,为276家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市精准施策、聚焦发力,持续深化“双千”活动,围绕“优服务、解难题、促发展、增效益”主题,大力实施“一办七专班”“主题+节点”模式,落实集中交办、协调督办双重责任。市“双千”办不定期开展上门回访工作,及时掌握问题进展情况,对企业存在问题能现场办结的立即办结;现场不能办结的,经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后,采取集中交办的方式,限时办结,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

未来五年,我市将继续朝着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的目标前行,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在铜都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多彩新画卷。

责编丨金子茵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