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郑甜甜 文/摄)大冶历史悠久,矿藏资源丰富,素以“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著称于世,而每每谈到大冶,总是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铜矿遗址中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她的发现和发掘,填补和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铜矿采冶史,国务院于1982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采访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布展陈列项目高级顾问,湖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文化厅副巡视员吴宏堂,一同去了解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五最”背后的故事。
采冶时间最长 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从最新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铜绿山始采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当时的古人主要是露天采矿。商代之后,开始井下开采,历经周、春秋战国、汉唐、宋、明、清,持续采冶的时间最长。
青铜文物
吴宏堂说,铜绿山古铜遗址保护面积5.6平方公里,最早记载铜绿山的是《明史·地理志》“大冶县…又西南有铜绿山,旧产铜”。清同治六年(1867年)版《大冶县志》云:“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
大铜斧
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露天生产剥离中,发现大量古坑木,以及多件铜斧木桶等,引起矿山有关领导的注意。矿山革委会负责人要求办公室将一把重达3.5公斤的铜斧邮寄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并函告现场情况,很快他们派范世民、孔祥星两位专家和湖北省博物馆李天元先生一起到铜绿山,经过一周考古调查,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
随后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并取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新收获、新成果。因而两次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铜绿山也因此开创了中国考古学新领域——矿冶考古学,开辟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新领域,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铜原料来源的空白。
采冶规模最大 可铸造编钟4万套
擂鼓墩编钟、碎金断玉、寒刃千年的青铜宝剑,无不述说着青铜时代的鼎盛和繁华。而如此大量青铜器的铜原料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冶炼的?一直是个谜,直到遗址的发现。
大兴炉冶(场景再现)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铜绿山12个矿体均被古人开采过,从已经发掘的10923平方米中,发现商周至西汉采矿井(盲)302口,平(斜)巷128条,井巷总长度约8000米,挖掘矿料和土石量达100万立方米,井巷使用支护木材超过3000立方米,古代采场内遗留的铜矿石达3~4万吨(铜品位为12%~20%),堆积的废土石渣物高达70余万立方米。这一系列的数据足以证明铜绿山的开采规模是最大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冶炼规模同样惊人。已经发现古冶炼场50余处,遗留炼铜渣大约50~60万吨。 出土春秋早期炼铜竖炉10座,战国时期炼铜竖炉2座;根据科学检测,推测当时铜绿山产铜至少在8至12万吨,可以铸造曾侯乙编钟4万套。”吴宏堂说,这说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中国青铜文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采冶链最完整 全国独一无二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中国青铜文化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发展史。
四方塘遗址西北区冶炼场
在采矿上,铜绿山地区发现古代露天采矿坑7个,发现地下采区18个,采矿深度最大达到90米。在冶炼上,从发掘的6处冶炼遗址看,有春秋战国、汉、宋代、清代鼓风冶铜竖炉18座,在鼓风竖炉周边还发现了矿石整粒场、筛分场等辅助遗迹,说明冶炼前进行过配矿,同时有宋代炒钢炉(残)17座。“考古资料充分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铜绿山已经形成了就山采矿、就地炼铜的生产布局和基本完整的采冶链。”吴宏堂解释,特别是四方塘古墓葬和古代炼炉旁35枚春秋时期矿工脚印的发现,古铜矿遗址“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更是迎刃而解。
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大冶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新馆建设的动土地段进行重点考古勘探,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方塘墓地。共清理古墓葬250多座,出土不同时代、不同质地、不同形制、不同等级的文物200多件(套),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采矿冶炼基地,这在全国矿冶遗址中也是独此一家。
采冶技术最高 领先世界水平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古铜矿遗址
国家、省、市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商周时期,铜绿山已发明了群井和短巷联合开采技术,创新了竖(盲)井与(斜)巷联合开拓技术、由地下向上逐层采掘技术、井底充填方法,矿井开采深达60余米,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并较好地解决了地下追采富铜矿脉、井巷支护、排水、照明、通气、提升等系列技术问题。战国至西汉时期,铜绿山古铜矿1号矿体的第24勘探线的古代采矿系统,更是被称作“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的典范”。其中采矿工具越来越先进,尤其是一件重达16.3公斤的大铜斧,被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称为“中华第一斧”。
在冶炼技术上,春秋战国时期,铜绿山已经采用了鼓风竖炉炼铜,冶铜温度为1200℃左右,并己具备连续加料、连续冶炼,间接排放渣液和铜液的功能,这是冶铜技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冶铜技术在“氧化矿—铜”工艺基础上,发明了“硫化矿—冰铜—铜”工艺。通过科学检测,东周时期炉渣平均含铜量0.7%,接近于现代冶铜排渣标准,粗铜纯度高达93%以上,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原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曾表示,在铜绿山古铜矿发现以前,中国冶金史只能称为中国铸造史,因为采矿和冶炼的情况是空缺的。铜绿山古铜矿的发掘,找到了采矿和冶炼的遗存,填补了冶金史的一个空白。”吴宏堂回忆,当时柯俊先生为了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推向世界,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际冶金史学术研讨会,并连夜为《铜绿山——中国古矿冶遗址》画册撰写英文说明。
遗址保存最完整 中国文化新地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上的春秋采矿遗址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处井下采矿遗址现场。遗址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采矿竖井63个,平(斜)巷19条,排水管道1条。这些错综复杂的古矿竖井、盲井、斜井和蜿蜒其间的排水巷道与木制水槽等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古人深井采矿的聪明才智,让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战国时期复原厅
“国际冶金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麦丁教授曾说过,在世界其他地方,看了许多古代矿冶遗物,铜绿山是第一流的,中东等地虽然很早就开始了铜矿冶炼,但保存如此完好的地下采掘遗址,确实是很少见的。”吴宏堂说。
1984年,为了原地保存这处国宝,中国政府在遗址上兴建了中国第一座采矿遗址博物馆,也是继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后的第三座遗址博物馆,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还亲自为该馆题词。
围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原地保护和搬迁保护问题,原冶金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在黄石市召开了8次座谈会,最终一锤定音的是国务院,为此,矿山舍弃了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资源不开采,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国青铜文明,大冶市委、市政府投资1.2亿元兴建了一座新博物馆,这也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成后,它将成为湖北乃至全国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责编丨罗仲楷 梅雨婷(实习生)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刘凡池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