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家园美产业兴 乡风淳日子甜

云上大冶报道 (记者 熊业欣)一砖一瓦皆乡韵,草木田溪处处景。盛夏时节,走进陈贵镇南山村,一条条宽广洁净的水泥公路蜿蜒入村,一盏盏路灯高耸整齐地排列在路边,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湾子中央流过,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石墩、犁耙、青砖、黛瓦和内容丰富的壁画相映成趣,为宁静的村庄增添了生机与灵动,崭新的乡村气息扑面,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乡村新景象。

南山村村景

几年前,南山村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环境脏乱差的贫困村。

变化从何而来?近年来,南山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动共同缔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全领域全过程,美家园、兴产业,共创美好环境,共享幸福生活。

“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

一起风,村头巷尾垃圾四处飘;一下雨,堰塘沟渠污水横流。村民虞春英对家附近几年前的样子记忆犹新,“那时候村里鸡鸭、垃圾遍地都是,门口不远处的水塘臭气熏天。”夜晚,村子一片漆黑,没人愿意出门,因为“你不知道一不小心会踩到什么……”

彼时的南山村,是一个让村里人既心怀眷恋,却又想逃离的地方。“家里祖祖辈辈在村里居住,根在那里。”虞春英说,“可那时候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实在让人待不下去。”

改变从2016年开始。陈贵镇选取5个村试点垃圾分类,南山村是试点之一。

“城市很难推行的垃圾分类,咱农村搞得好?”南山村的干部心中没底,只能硬着头皮试。

一户双桶,村湾公路旁贴上宣传画;在村民活动广场上普及分类知识;垃圾清运车装上广播,一路走一路播……一个月下来,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有的垃圾桶丢了,有的空空如也,有的还是“一锅烩”。

垃圾分类

要改变现状,先要改变思想。“卫生要大家讲,一个人讲不起来。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南山村王垅庄湾村庄理事会会长、80多岁的老党员王隆其,带领理事会成员包片包干包户,上门宣传教育,“不分类,就给她评个‘懒婆娘’。”“保洁员是‘守门员’,不分类,他就帮你分,都是乡里乡亲,谁好意思让别人天天重新分呢?”半年时间过去,王隆其看到可喜变化——大家都动了起来。

不仅如此,理事会与村委会一起,每季度对各家各户卫生清洁和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汇总公示,按汇总结果选出“清洁户”与“不清洁户”,并民主推荐“清洁户”参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比。如此一来,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卫生意识得到提高,开始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村庄由昔日“脏乱差”变成如今“洁净美”。

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今年,南山村还将一栋青砖灰瓦的老旧房子,改造成了一处集功能性、科普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垃圾分类主题体验馆。废弃的纸箱制作成的小坦克、易拉罐制作成的小火车……这些看似无用的生活垃圾,被精心制作成可爱的小玩具或者装饰品,实现了变废为宝。香蕉皮降解需要50天、硬纸板降解需要3个月、羊毛衣物降解需要1年、铝制罐降解需要200年、塑料瓶降解需要500年……“垃圾降解时间轴”宣传牌也清晰地为大家展示了各种生活垃圾降解所需的时间。馆内垃圾分类知识墙、垃圾分类知识大比拼……让群众对垃圾如何分类不再一头雾水、模棱两可。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车辆进出多,路如何修?房屋杂乱无章,环境怎么整治?”在围绕环村道路修建、村庄环境整治决策共谋中,南山村组织群众代表召开多轮协商会,畅谈建设思路,汇集众人智慧。

修一条路、修个广场、拆一处危旧房,该村14个自然湾20个村民小组,具体情况不同,村民想法各异,如何让村里绝大多数村民意见和想法都一致,是工作开始的第一步。

村民活动广场

“我们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时候,白天忙村务、监督工程进度,晚上还要下组入户,拿着各湾组规划的图纸,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问村民同不同意那样改、怎么改,遇到不肯拆不肯改的,口都说干了,满腿也被蚊子咬得都是包。”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明华说,“围绕一项事情,商量一个问题,一忙忙到深夜是常有之事。”即使在房前屋后绿化建设上,也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在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和志愿者的反复宣传动员下,村民渐渐明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想让群众住得更好。

村民的观念慢慢改变了,从“要我改造”变成“我要改造”,纷纷同意拆除破旧土坯房和旱厕,然后因地制宜改建成“小三园”,这也是该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头戏。

对村民意愿的尊重换来的是村民们对乡村建设的全力配合、真心参与。在村“两委”和理事会的引导下,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湾的破旧废弃房、简易旱厕、乱搭乱建的建筑物都被拆除了,余基空地被改造成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村庄内水沟边、塘边、道路边种上了绿植。与此同时,该村按照“扫干净、清通畅、码整齐、保常态”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保洁、沟渠清理等工作,引导村民将多余的建筑余料送进村里“建材银行”寄存,将门前的干柴整齐堆放。“自己动手建的家园,大家都格外珍惜爱护,生怕门前屋后有一点垃圾。有时候村里搞绿化,我们几个老姐妹也会搭把手,活动筋骨的同时还能美化村庄。”村民陈虾贵说。

留住了乡愁富裕了乡亲

如何让农村既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像城市一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吴明华介绍了南山村的经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不是进行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保留村里的传统特色,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于是,拆除下来的旧砖用于房前屋后的铺设,旧瓦做篱笆,旧水缸、旧罐子用在“小三园”内进行装饰;厕所都改成水冲厕所,墙面都绘上了趣味壁画,保留了乡村文化和记忆,有独特的气质,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趣味壁画

乡村发展变化了,老百姓的思想也跟着进步了,村民对自身的认同也越来越强烈。昔日走出去寻求发展的年轻人,如今也回到村里发展,开起农家餐馆、民宿。

20多年前,村民刘晓东离开村庄到深圳打拼,从一名打工仔成长为一家企业老板。早在2017年初,在外经商的刘晓东怀揣回馈家乡的情怀,创办了大泉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池塘种植莲藕,接着又办起了农家乐。

“大泉沟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游客们经常游玩后就返程了,意犹未尽。”刘晓东告诉记者,他常常思考着如何真正让游客们留下来。就这样,他萌发了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乡村民宿的想法,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当地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随着民宿的建成,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刘晓东开始琢磨着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共同出资改建、共享经济收益。村民刘次峰率先加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纷纷加入进来,带动了20余名村民就业。

大泉沟放牧

环境美带动产业兴、村民富。近年来,南山村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生态资源,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改革活村,建设美丽南山”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旅融合观光游、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约12万元。“村子美了,游客多了,大家的日子更甜了。”村民翁世顺说。

目前,南山村正大力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完善旅游要素建设,逐步开展建设农耕广场、修复知青馆等工作,同步推进南山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新兴业态发展,让蝶变的乡村,勾起市民及游客心中那份“最美的乡愁”,让有特色、有内涵的乡村旅游业,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责编丨张雅钦  侯启锐(实习生)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程   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