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周福益水竹篮:指尖上的创意生活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程长珠)选竹、开竹、破篾、编制……经过一道道细致入微的工序,精美的水竹篮就编好了。

几百年来,金牛镇贺桥村周福益湾编织水竹篮的技艺代代相传,一直是该湾专有的独特产品,按形状分为圆形和椭圆形,有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型号。各式各样的水竹篮均是网眼篮身,花纹锁口,做工精致,被列入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牛街一门市部摆满竹制品(资料图)

编织水竹篮技艺代代相传

周福益自然湾位于金牛镇东南部,距镇区两三公里,湾名以太公名字而得名,全湾一百五十余户,五六百人口,自明代由江西瑞昌迁来后,经过若干代的繁衍,家族繁荣,人丁兴旺。明末清初,勤劳睿智的周福益人为了生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慢慢学会了编织水竹篮的技艺,并以此为主业。

周福益湾背靠群山,山上盛产柳竹和苦竹等竹子,为村民编织水竹篮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材料,耐腐蚀,不生蛀虫且竹杆细长,竹节稀、竹质软,有弹力,好劈篾,编织的手工艺制品规格多样,造型美观,经久耐用。主要有水竹篮、花篮、火煤篮、鸡篓、鱼篓、菜篓、鱼笼、竹箩、竹筐、竹盘等,其中水竹篮和鸡篓较为出名。金牛文化分馆馆长欧阳军介绍,周福益湾编织水竹篮是祖传的技艺,到底是从哪一代开始学会了编织水竹篮的技艺,已无从考证。但几百年来,编织水竹篮的技艺却是代代相传,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尤其是在解放前,全村大部分人家,都操此业为生。

村民在编织竹制品

周福益湾编织水竹篮的技艺传内不传外,在本村内部也只能传男不传女,所以水竹篮自古至今一直是周福益湾专有的独特产品。

小小水竹篮见证时代变迁

“我从小学习编织水竹篮,干了很多年,都习惯了,也放不下。”近日,记者跟随欧阳军来到贺桥村周福益湾,见到83岁的周光俭老人时,他正在家门口的太阳底下编织水竹篮。

劈竹

“我们湾比我年纪大的还有四位老伙计,但他们都因手指不灵巧,已经编不了了,我趁自己还能编就多编点。前天,一位武汉的游客专程找到这里,将我编好的4个篮子都买回去送给朋友。”周光俭一边跟记者细说家常,一边将手指粗的竹子劈成粗细均匀的篾条。“其实,编织水竹篮的原材料有水竹、柳竹、苦竹、笔杆竹等,其中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柳竹和苦竹,用它们编织的水竹篮漂亮,曾经名噪一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女老幼携带方便,是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尤其是在农村,到菜园去摘菜,到池塘去洗菜,到亲戚家去送礼,提点特产上街去卖,都少不了它。”

为水竹篮安装提手

“在计划经济年代,周福益水竹篮作为外贸出口土特产品,远销日本和非洲、欧美等地。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编,一到晚上,大伙儿各带一盏煤油灯或桐油灯,聚集在湾子的祠堂里,就着灯光一起编。编好的篮子用火车皮装出去卖,每次一装就是一万多个。如今,在各种塑料袋、金属制品的替代之下,竹制用品慢慢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仅在农村还能见到。”周光俭回忆说。

“守艺人”以传承技艺为己任

“一眨眼工夫,这项手艺坚持做了60多年。”周光俭老人感叹时间过得飞快的同时,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守艺人”的坚守。他凭着一份热爱与责任,更由于手艺出众,而成为金牛民间有名的竹篾匠。偶尔有人慕名前来,或专门定制竹编用品,或驻足欣赏竹编手艺,为他的竹制品拍上一两张照片,这都让他十分满足。

“这些竹子都是我到竹林里一根一根挑选的,只有足够直挺而且粗细合适的竹子才能用。”虽然手指上布满了被竹子毛刺刮伤的痕迹,周光俭却满脸乐呵,他指着眼前那堆小竹子向记者介绍道,“每一根竹子只取表面那层篾青和内层的篾簧,先编篮底,再一路围圈、收边、锁口,加上筋骨和手柄,就算做好了。”

编织水竹篮

“大家看到这样的竹篮子以为编织起来很简单,其实从砍竹子到做成竹篮子,每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天最多只编两个竹篮子。一个竹篮子的质量好坏和寿命长短,取决于选材取料的好坏和编织技术的高低,一只做工好的竹篮子可以用上几十年。”周光俭的儿子周霞坤介绍。

“由于竹篮子是用苦竹或柳竹编织而成,且是网眼篮身,逢年过节用来盛装炸好的肉丸子、萝卜丸子、豆腐果子,以及腌制的腊鱼、腊肉,不生虫、不发霉,深受市民的喜爱和青睐。”周光俭自豪地说。而更让他自豪的是,他的儿子周霞坤从小就跟他学习编织竹篮子,手艺还不错。“作为一个手艺人,更要当好‘守艺人’,我会继续做下去,也希望湾里的年轻人可以在老一辈手艺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不要让这项技艺失传了。”

市民选购水竹篮

记者手记

竹编制品不仅绿色环保,还具备艺术价值,而竹编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周福益水竹篮的编织技艺代代相传,尤其是在解放前,全村大部分村民都操此业为生。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竹编手工制品正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值得庆幸的是,在金牛镇贺桥村周福益湾仍有一群像周光俭一样的“守艺人”,虽然年纪已经大了,可他们依然坚守着竹编的手艺,并将此传承下去。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