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传统村落保护迈向集中连片保护新起点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通讯员 虞俊)目前,我市已有9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23年,我市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示范市,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从单个传统村落保护开始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新起点。

龙凤山

保护利用为何要“集中连片”

“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活化、利用好传统建筑,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提出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等,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数字化建设。要列出示范工作时间表、路线图,估算示范工作投资总额,明确投融资渠道。我们在指导各传统村落所在镇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编制传统村落项目实施计划,通过项目引导,探索目前我市传统村落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市住建局副局长程涛说,单个传统村落规模小,内容单一,资源禀赋有限,吸引力有限。

沼山村

“不同村落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等也存在相似性,同质化严重,如果陷入开发性保护或者过度商业化运作,不利于持续保护利用。此外,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涉及住建、文体广旅、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壁垒。”市住建局局长叶序武说,这就需要集中连片保护,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活化利用。

自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甄选工作至今,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村庄数量精简、布局优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保留并发展什么样的村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恰恰能为此提供重要借鉴。

“集中连片”有哪些难点

大冶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悠久。有着3000多年采冶史、1000多年建县史,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辖区内现有9个中国传统村落,除沼山村位于北部丘陵地带外,其余8个传统村落均位于东南部山区,7个潜力传统村落主要位于中部丘陵地带。建村历史悠久,多以明清时代为主,文化遗存丰富,以古建文化为主,且传统村落多为大型村落,如何加强这些村落的共生互动?

上冯古道

单个村落的保护是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基础,但集中连片打造,资源更全面、更利于系统展示大冶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

然而“集中”二字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作为大冶保护利用示范规划的编制方,一年来,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专业技术团队,多次往返于武汉与大冶,深感实操不易,国家层面2012年就开始评选传统村落,单个村落其实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但到了集中连片示范,国内各地情况就不同了,文件和导则只能提供行动索引,实际却要大量走访调研,详细摸排每个地方的特点,尤其需要因地制宜。

集中连片的另一大挑战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比如,如何协调片区内不同村落的村集体收入差距,实现统筹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也就带来投入产出的问题。当前,对于不少传统村落而言,投入较大的板块主要有几块:最基础的是房屋修缮及维护、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例如雨污分流、环境整治等,在此基础上,协调房屋风貌、保护修缮文物等,也都需要花钱,而且有些开销并不少。

姜桥村

以传统建筑修复为例,这是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暴露的一大难题,更是村镇难以独立消化、完成的任务。程涛举例说,特别是私人产权的古建修复,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导致村民自行修缮意愿较低。此外,一些古建产权复杂甚至不明,也让修缮工作推进困难,社会资本即使有兴趣参与也缺乏途径。

传统村落建设发展相比普通村庄受限较多,而村庄的发展又面临现实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能在土地、审批、配套容错机制等方面形成基层可实施的具体制度文件。

如何更好集中利用

集中连片,要提升各村落的联动,让村庄运营效果更好,也提升了整体区域效应。要以“一盘棋”思维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探索建立全区传统村落资源一张图,实现传统村落资源的整合、管理、展示、宣传与创新利用。

村落

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传统村落拢在一起保护出新,而是通过科学编制示范区保护发展规划,将各村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等内容进行梳理,按照内在联系打造旅游、产业、文化等节点线路,展示传统资源和文化,为村庄发展带来流量和商机。

规划坚持“一盘棋”,操作中则要做好“活化+”文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特色旅游+共治共享。技术团队认为这一逻辑不难理解,“前者侧重遗存保护,特色旅游+共治共享侧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一不可,所以做加法,无疑能走出一条更优的发展路线,实现整片村落的活化利用、勾连互通。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从单个点拓展到集中连片区,工作模式也要从以前单一的物质空间保护转向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可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设计师下乡等工作都进行有机结合,系统培育。

责编丨白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柯少杰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