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互联网赋能让回收物走向“新生”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乔绮曼)看似已无价值的可回收物如何“焕发新生”?8月29日,记者在位于大冶湖高新区的万物新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下简称万物新生),找到了答案。

“4078、4095、4107……”在万物新生相关负责人赵亮的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代表着可回收物投递重量的不断增加。通过“互联网+回收”的创新模式,万物新生可以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回收服务。

当天上午,家住东风路街道东鑫社区的黄阿姨在社区内的“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里投递了2公斤的废纸板和旧衣物。经过回收机的拍照存档和称重记录,投递废弃物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到后台大数据系统。很快,赵亮的手机app上便收到相关数据的反馈。

一小时后,回收机被投递满了,信息自动上报运营监控平台,系统根据实时运营状态和车辆定位、交通状况等信息,派单给最合适的清运人员陈师傅,并为陈师傅规划好最高效的清运线路。

有了科学的路线规划,陈师傅快马加鞭来到现场,清空回收机,把可回收物包裹送到中转站暂存,过程中的清运时长、包数、次数等信息会即时上传到运营平台系统。

可回收物一路的旅程,“日记”里也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包裹上附带唯一识别二维码,每次装车、卸货都会称重扫码。从源头到销售,全流程都可以追溯。每个环节的数据都直接进入运营平台系统,并在大屏上呈现,帮助管理团队实现科学运营和精细化管理。

“大数据的赋能,除了带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还能给予群众最贴心的服务。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会给我们投递物品,中心要处理超过二十吨的可回收物,但如果发生误投高价值物品的事件,只要通过大数据实时追踪,我们就可以从‘海’里找到那根被误投的‘针’。”赵亮分享了一个故事,今年五月,市民吴女士父母误将她新买的苹果手机连同其他废品一同投入“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中,吴女士与中心联系反馈情况后,工作人员通过识别包裹上的二维码和回收机内的监控,这部手机在24小时内就被寻回。

在万物新生“互联网+”的赋能之下,居民处理可回收物品的习惯也随之改变。“在智能回收机进我们小区之前,快递纸箱、矿泉水瓶这些可回收垃圾,堆在一起占地方,一点点地卖废品又太麻烦,最后只能扔掉。现在方便多了,24小时开放的智能回收机就在楼下,随时可以打包投递,放进去积分就能打到微信上,24小时后就可以提现。更重要的是垃圾没被浪费,心里舒坦。”两湖天下小区居民胡先生坦言。

“在之前,有回收意识的居民经常会将废旧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堆放在楼道内,待积攒到一定数量再卖给废品站,不仅影响公共区域卫生环境,有时甚至会造成邻里矛盾。而更多的居民会将可回收物直接扔掉,垃圾桶常常爆满,环卫工人很难及时清理。引入智能回收机后,这些现象改善很多。”东鑫社区负责人巩琳告诉记者。

目前,万物新生已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在大冶建立起“点—站—场”体系,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被送到末端的分拣工厂后,被精细分拣为40个以上的品类,直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走向新生。

据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底,我市城区全面铺设回收机,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已经在125个小区累计铺设回收机233台,覆盖人数16万余人,累计回收物品15728吨,投递参与人数超15万人,累计减碳超1.5万吨。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吴海燕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