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高技能人才之力 筑高质量发展之基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李尚书)自实施强县工程以来,我市一批“能工巧匠”以精湛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擦亮“大冶工匠”品牌,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激发殷祖古建新活力

铭振古建的木质黄鹤楼模型

9月3日,记者走进殷祖镇铭振古建材料产业园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各司其职,或将铝合金板切割成毛坯件,或手拿角磨机、砂纸打磨成品配件,或使用焊接装备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金属构件……

“这是激光机,可根据配件的大小选择切割速度和数量,一块1.2m×2.5m的标准铝合金板几分钟就可切割完。”湖北铭振古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振介绍,近年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模块化加工制作,整个产品制作过程都是机械加工,先用激光切割机分块,再用激光焊机在工厂按1:1比例制作完成,再到现场进行拼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殷祖古建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殷祖匠人外出谋生,无意中堆砌的假山被建设单位认可,睿智的殷祖匠人从中发现了市场潜力,并将原来单一的堆砌假山逐步发展为建造凉亭、雕塑、喷泉等综合性的设计和施工。

罗振便是殷祖古建产业的杰出代表之一。2006年,拥有十几年从事古建行业经验和油漆彩画技术的他,回到家乡殷祖成立铭振工艺模具厂,运用从新疆、江西等地学到的雕塑和制模技术、玻璃钢制模工艺等知识,引进新材料,自主研发玻璃钢“雀替”模具,从而提升古建行业的建设效率。

2008年,铭振古建生产的玻璃钢“雀替”模具以其强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得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一举取代了以往的木制斗拱模具。

随后,该公司又经过改良,使用铝代木。“铝合金斗拱在触感和观感上与木制斗拱相差无几。”罗振介绍,相比传统木制斗拱、水泥斗拱和手工刻画,铝合金斗拱制作流程更简单、生产更高效,还具备性能稳定、质量轻、抗冲击、精度高、生产速度快、可回收利用等特点。

在寻找最合适板材上,一代代殷祖古建人付出了大量心血。从最初的木质到水泥,再到铝型材斗拱,殷祖古建材料持续不断创新性运用,让古建产业始终保持了“常青树”魅力……

觉辰公司木质文创产品

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在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80后”执行董事吴永振,正在研发用数控机床、3D打印技术,以此来完成传统木雕的快速量产化。

一次偶然机会,吴永振看到父亲雕刻一个镂空的楼阁,足足花费了两三个月时间,耗时又费力。“能不能让机器代替人工呢?”吴永振先请厂里有15年木雕手艺的老师傅将样品做出来,再通过3D打印、三维扫描和数控机床进行流水线作业,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老师傅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作品,用数控机床一个月可以做10件,让效率几何倍增长。”

木雕产品亮相“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

如今,木雕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碰撞,结合传统非遗和现代创意,将新兴木雕产品引入千家万户,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带动更多人就业。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石俊英表示,“把大冶石雕、木雕元素,融入到古建行业中,实现互相融合,不仅支撑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又与产业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化就业形态。”

加快建设特色劳务品牌和创新创业高地

“小红绣娘”亮相“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产品展览活动

为深入实施技能强市战略工程,不断深化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发挥本土工匠引领示范作用,市人社局打造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并通过技能培训继承发扬非遗“老技艺”,走出了培训即上岗、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子。

今年,我市4家劳务品牌受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产品展览活动,受到国内外参展人员一致好评。

绣娘们飞针走线、正在安静地刺绣

8月30日,记者来到刘小红刺绣艺术馆二楼,绣娘们正在专注、安静地刺绣,只见她们飞针走线,手法娴熟。“大冶小红绣娘”闻名天下,多次作为我省行业代表受邀参加国际、国家省部级文化交流展览展演。2016年,刘小红亲自设计和主绣的作品《星云之梦》被天宫二号带上太空。

刘小红在工作中

作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刘小红一直致力于大冶刺绣文化和技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她创办了刘小红手工技能培训学校,从2018年至今,培训妇女万余人,收徒1100余人,带动灵活就业人员万余人。

近年来,我市全力支持并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以培训学校为核心,以行业或企业培训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为己任,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

古建培训学校,开发出仿古建筑、文物修缮一整套规范的祖传工艺(木工、彩绘、泥工、构件等)及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等,每年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大冶石雕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尹国安,先后培养了尹振兴、尹国平等440位大冶石雕技能大师。近几年又通过家传、师承、专业培训、以岗代训等方式,培训出5500多名“大冶尹解元石雕匠”,“大冶金牛客”遍及湖北、湖南、广东等20余地,相关企业数量260家,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直接关联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声震三地商界……

传承匠心,厚植匠魂。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省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围绕大冶转型发展主线,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持续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据统计,目前我市人才总量达8万余人,“三高”人才8000余人,市管高层次人才近800人;全市共建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400多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以上人才创新创业平台65个,企业科创平台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累计聚集产业紧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专家500多人。

市人社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刘华介绍,2018年以来,我市已成功举办三届“大冶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后续还将举办下去,并以此为契机,围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构建政策、载体、品牌、培育和服务五大体系,继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技能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而不懈努力。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