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30载 铜都焕新彩】大冶兴 大冶强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春明 熊业欣)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大冶撤县设市,1995年元旦,大冶市挂牌成立。以此为开端,大冶发展掀起了崭新篇章,开启了新的纪元。

由“县”变“市”,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大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方位的变革,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希望。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碧水蓝天大冶城

大冶乘“市”而上、顺“市”而为,现代产业厚积薄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发展格局也日益明晰,一座活力、开放、美丽、精致、幸福之城跃然而现。

开局:万里春光从此起

1995年,对于大冶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大冶正式撤县设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鄂东南升起。

这一历史性转变并非偶然,源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坚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

这些条件符合了1986年国务院规定的撤县设市标准,即总人口50万以上,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

撤县建市,对大冶来说,既是荣誉,更是使命。这一举措,使大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山水园林城市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三大转变”战略(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市转变,县级小市向现代化中等城市转变,矿业之城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变),为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扫平了思想障碍。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形成了以资源开采和延伸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单一型经济结构。大冶入选全省十强县市,还地桥镇、陈贵镇、灵乡镇获评全省十强镇,还地桥镇秀山村获评全省十强村。

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民营企业的推动。

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主三化”战略,并推行了强县扩权政策。大冶抢抓这一发展机遇,以发展民营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行城乡一体化。

劲牌公司厂区

劲牌有限公司是大冶首先进行民营化改制的企业。大冶人把劲牌改制的方法形象地比喻为“靓女先嫁”,即对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先进行改制,然后再辐射到其他企业。自1998年改制后,劲牌公司呈现出裂变式发展,实现了由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转变,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由地方知名品牌向行业强势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如今的劲牌,年收过百亿、纳税超25亿,拥有“中国劲酒、毛铺酒、持正堂”三大核心产品品牌,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保健酒行业龙头。

以劲牌公司改制为契机,大冶掀开了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序幕。楚天化工、卓创电工等国有骨干企业全部民营化,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新冶特钢是原大冶钢铁厂改制后引进来的一个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推动下,新增了无缝钢管品种,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和市场的拓展。如今,新冶特钢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销售额达40余亿元。

企业改制抢得先机,随着外来民间资本的引进、本土资本的启动、“回归工程”的实施、矿业经济的转型,大冶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2年,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8.9%。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唱主角,推动了大冶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转型:昂首阔步新征程

大冶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城市。千百年来,大冶人的脚步一直沿袭着一个简单的循环:开矿—卖矿石,再开矿—再卖矿石……丰富的地下矿藏,让不少“矿老板”一夜暴富,也让大冶红火一时,大冶经济被打上了重重的“资源烙印”。

随着资源的枯竭,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主导产业衰退,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失业贫困人口增多,这诸多的问题,是现实,也是拷问。

矿产资源的枯竭,激发和催生了新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精神资源,就是思想创新。思想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它将历经“山穷水尽”严冬的大冶,带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资源枯竭之后,大冶向何处去?”2006年6月的“黄金湖会议”,被视为大冶转型发展的开端。全市所有科级及以上干部,闭门3天,轮流发言,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决心实施“以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2008年3月,大冶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正式开启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转型新历程。

黄金湖“头脑风暴”掀起了一股“龙卷风”,大冶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起了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大旗,转型浪潮席卷了铜都大地。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冶下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关停拆除“五小”企业971家,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土地复垦的“绿满铜都”行动,推进“治山、治土、治水、治气”工程。

转型之路,不失阵痛。仅关停“五小”一项,大冶年减少工业产值超200亿元,减少税收近10亿元,同时还有近万人失业需要安置。

宁可减缓发展速度,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场绿色转型,席卷了全市各行各业,也考验着每一个大冶人的智慧和韧性,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大家同舟共济,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迎来了新的希望。

大冶以自我革命、壮士断腕的巨大勇气破除资源依赖,在经受阵痛中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绿色转型之路。2023年跻身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优秀行列,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中排名第七,全省排名第一。

绿色矿山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大冶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建设绿色矿山。铜绿山铜铁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最初的露天开采到全面转入井下开采,再到采用充填采矿法,铜绿山铜铁矿不断调整开采方式,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观念上的转变,从过去粗放式的开采到如今精细化的生产,铜绿山铜铁矿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转型之路。

冯家山硅纤鸟瞰图

冯家山的硅灰石产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从过去300元一吨的原矿石,到如今每吨8000元的硅灰石矿物纤维,这种价值的提升,来自技术的进步,也来自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通过矿物提纯、形态加工、表面改性等一系列工序,原本普通的矿石,变成了性能卓越、绿色环保的功能材料,畅销海内外,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大冶的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再到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大冶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诠释。

曾经的矿冶名城,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不仅是城市环境的改善,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如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协调发展”,大冶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数据显示:1994年,大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52亿元;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863.15亿元,是1994年的46.65倍。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大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反映了转型发展的巨大成效。

这条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大冶人用智慧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这些关键词,串联起了大冶市的绿色转型之路,也预示着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未来。

腾飞:时至势成兴可待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

从通过寻觅铜草花找矿,使人类文明由新石器时代走向青铜器时代,到隋唐冶铜铸钱,为人类商业贸易的繁荣提供了便捷的流动货币;从洋务运动创办汉冶萍煤铁公司,开创我国现代工业,到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路”;从大冶大门大开,引资引智引企的开放搞活,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的经济转型……

大冶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歇过对转型发展之路的探索,并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壮大。

翻开大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冶人民始终站在时代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作为,开拓奋进。

矿冶文明铸就辉煌过去,转型发展铺展光明未来。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行榜揭晓,我市位列第97位,是全省唯一上榜县(市)。

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后,该如何可持续发展?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大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硬核支撑,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更加绿色、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经济平稳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有效转换的转型之路。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大冶充分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品格,向新图强,聚链成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加快构建“3+2+1”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攀升。

致力于改造提升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3个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大冶全力打造千亿级矿产品绿色循环产业集群、300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00亿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先后培育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劲牌公司以及华鑫实业、新冶特钢、山力兴冶等一批全国和湖北省百强企业。

长城汽车落户大冶

与此同时,大冶充分发挥优势,合理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2个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以长城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现长城车大冶造,圆了大冶人民的“汽车梦”。

大冶还抢占先机、因地制宜发展氢能未来产业,顺应能源转型新趋势,开辟氢能产业新赛道,积极谋划推进国家级氢能示范应用项目,吸引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质企业落户大冶,全力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链。

在大冶快速发展的历程中,大冶湖高新区将留下浓墨重彩、格外重要的一笔。

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2018年,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7.65平方公里的市级经济开发区,成长为省级高新区,再到国家级高新区,奋斗前进征途中的每一步,都见证了大冶湖高新区从细枝嫩芽成长为枝繁叶茂参天大树的全过程。

昔日“大兴炉冶”,今日“高新炼金”。从此,高新区迈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一批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这里产生,整个产业链正向中高端延伸。

在这里,装甲车和通用车辆冷却装置以及润滑系统散热器研发和生产,公司名为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产能位居行业前三,废弃电池回收全物质利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创新工艺、复合铁源工艺技术、正极补锂技术等四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名为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在这里,能够毫不费力地驮起2米多高、重达1吨的货架仓储机器人,自由穿梭,能够毫不费力地将货物准确送至指定地点,公司名为普罗格智芯科技;2023年,大冶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1.5%。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大冶湖高新区前进14位,是全省进位最多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以园区的一方天地窥见大冶经济发展的动能和方向,大冶的腾飞,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大兴炉冶,如今正炽;匠心图强,劲无止境。

如今的大冶,爬坡过坎、蓄势起跳,实现完美转身——实力更强。成为百强“常客”,2024年,大冶在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排名55位,实现八年八进位;获评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第10位);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0位);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县市;获评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成效明显县市;连续八年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体格更壮。从“一矿独大”转为“三产并进”,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959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

志愿服务赶大集

颜值更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摘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桂冠;获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借力扬帆天地阔,击鼓催征正当时。

30岁的大冶,正处在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攻坚时刻。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有实干,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跑线上,乘着党的二十大浩荡东风,大冶将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进工业振兴、品质提升、优化环境、城乡融合、文旅创优“五大攻坚行动”,着力打造矿冶文化名城、绿色智造新城、开放活力之城、幸福宜居城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区重要节点城市,当好主力军、走在全省前列、冲刺全国五十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卫学平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