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30载 铜都焕新彩】大冶市财政局:显时代“财”能 办发展“政”事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通讯员 夏祖桥 石希希)以政领财,以财辅政。

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作出贡献,这是财政的内生属性和长久使命。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却也历经沧海桑田。

从站在巅峰,到转型升级,再到重回巅峰,大冶的三十年可谓艰难与精彩并存、挑战和机遇同行。但,无论如何变迁,大冶财政始终行在发展的大道上。

财政是经济的“晴雨表”。三十年来,大冶财政“蛋糕”越来越大。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6.16亿元,2023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4年预计达到108.13亿元,年均增长3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04年的3.3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7.44亿元,增长19.9倍。2023年,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幅6.0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两项收入完成总量均在全省县(市)排名第一,财政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财政收入的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在大冶财政“财能”“财干”的充分发挥下,同步增加的还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投入使用

活用之“财”   提振城市发展动力

宜商宜业宜居宜游,这是评价一座城市幸福与否的直接标准。

为了托举出稳稳的城市幸福,大冶财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每一分钱用到群众心坎上、用到发展关键点。

近年来,大冶财政顶额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政策性预留”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竞争机会,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合同授予额从2021年的3.91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67万亿元,每年占政府采购总额均在80%以上。全面推广“政采贷”,2021年以来,累计办理“政采贷”融资8.32亿元,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推进政府采购跨区域评审先行区建设,2024年8月,大冶市实现政府采购异地评审“零”的突破,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做到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投标人全程“零跑腿”,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目前已开展跨区域评审项目27个,公开招标项目覆盖率100%。

2023年,大冶市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先行区,在中国政府采购奖评选中荣获“优化营商环境卓越奖”,全国仅七个县(市、区)获此殊荣。2024年再接再厉,在政府采购信息报组织的全国“2023-2024年度政府采购先进县(市、区)”专业度评价活动中,获得“政府采购先进市(区、县)”和“政府采购先进监管市(区、县)”奖。

“无申请兑现”作为大冶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着力解决惠企政策知晓率低、落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大冶市相继推行四批“无申请兑现”政策共69项,累计为2003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98亿元,逐步完成从“企业申请得优惠”向“政府主动送优惠”的转变,更多惠企资金实现直达快享。

产业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大冶,科技创新赋能,是实现弯道超车乃至提速领跑的关键。大冶财政积极完善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靶向发力,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据统计,2024年,大冶共拨付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3695万元,本级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2288万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奖补资金4734.3万元,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拨付长城汽车产业发展资金1.1亿元,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促进大冶汽车产业创新蓬勃发展。争取超长期国债1.21亿元,加速氢能全产业链落地,抢占未来产业赛道。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17亿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专项债券7.1亿元,大力支持高新区、临空区·还地桥镇、陈贵镇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增长。拨付节能环保资金7878万元,支持低碳环保产业、绿色矿业发展,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7月13日,市财政局组织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各国有企业召开大财政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

保障之“财”   托举城市幸福指标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坚守民生财政本色,站稳人民立场,顺应人民期盼,是财政资金的本质特征,是财政发挥职能的根本方向所指。

三十年来,大冶财政始终聚焦于民生急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文旅和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的投入。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61.21亿元,是2004年的14.9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3%。其中,全市社会保障领域支出由2004年的241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6.11亿元,增长25.5倍,年均增长38.2%;教育支出由2004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3.95亿元,增长10.6倍。2024年拨付教联体建设资金120万元,支持大冶市先后组建县域教联体27个,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让全市14万余名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24年卫生健康支出达3.87亿元,是2004年的13.3倍。2024年安排资金300万元,支持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2024年安排文旅资金2000万元,拨付铜绿山四方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改造升级等经费1000万元,打造大冶青铜名片,促进旅游资源多样开发;2022年以来,累计拨付住房政策补贴1.52亿元,稳定房地产市场。2019年以来,拨付5.47亿元,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一系列数据,反映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

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大冶财政持续发力。据统计,2012年至2020年,累计拨付扶贫资金5.35亿元,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以来,拨付乡村振兴四级衔接资金7.38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资金2.54亿元,支持推进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集群成链、做大做强。持续推动共同缔造试点建设,完善“以奖代补”机制,2022年以来,统筹资金1.15亿元,带动全市15个乡镇(场)、街道共计307个湾组(小区)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现代化,2022年以来,投入4400万元,完成6个美丽乡村试点建设、5个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2024年安排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资金3000万元,计划2025年再安排3000万元建设资金,于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善管之“财”   优化财政管理质效

财政管理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从平衡财政支出与集中财力办大事到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三十年来,大冶财政实现了从“量”到“质”再到“效”的优化升级,实现现代化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发展。

在数字化改革方面,大冶财政从2021年开始陆续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各部分版块,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逐步实现“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全过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五个一体化”,通过构建“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大幅提升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从而让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预算执行更加有力、预算监督更加有效。另一方面,2022年11月以来,市财政局牵头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2022年12月22日,大冶市开出第一张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电子),大冶市财政票据正式步入电子化时代。2023年大冶市全面完成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含村级卫生室)、农村经济组织、社团组织财政电子票据票种全覆盖,每年可以节省40万元至60万元的纸质票据支出,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2024年6月14日,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性建设成果汇报会在鄂东数字集团召开,大冶市顺利通过全省首个城市“数公基”建设县级试点阶段性验收。

近年来,大冶财政大力推进政府采购领域“全流程网办”,提高采购效率,推动政府采购流程更加规范透明。

“我们从2021年8月起,逐步上线政府采购交易系统、预算一体化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和政府采购电子商城,构建政府采购领域‘一内网两外网’现代管理体系,实现从意向公开、计划备案、采购需求发布到合同备案、履约、资金支付、档案管理的全流程电子化闭环管理。”大冶市政府采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幅节约采购人时间成本的同时,推进各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招投评标全流程免费、系统CA免费办理、投标保证金全面取消、履约保证金免收。

此外,2024年,大冶财政高质量完成评审工程预(结)算项目121个,审减投资额3.8亿元,核减率达16.4%,严控建设成本,实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节约财政资金的双赢局面。

加强农村财政管理、强化财会监督,是大冶财政实现高效发展的另外两大突破口。

自2012年开始,大冶市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规范化乡镇财政所建设工作,目前全市15个乡镇财政所完成了规范化建设任务,创建率达100%。积极推进“省级示范财政所”建设,提升基层财政监管水平,陈贵、灵乡、刘仁八财政所成功入选“省级示范财政所”行列。

为确保财政资金规范、高效、节约、安全运行,大冶市建立财会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财会监督工作纵横联动。创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实现了对惠民惠农资金、村级集体资金资源和全市财政供养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等财政资金和民生资金的重点监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资金发放情况。2021年以来,大冶市积极开展“互联网+监督”线上监督核查,累计督促整改问题1467条,清退违规资金45万元,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核查,积极开展“一卡通”财政补贴资金基础数据比对问题整改,2024年纠正发放基本信息不相符数据1.27万条,纠正“多卡领取补贴”数据2228条,切实规范“一卡通”财政补贴信息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三资”专项整治工作,2024年整改“三资”问题554条,追缴资金635.27万元,收回资源91.6亩,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13个,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支持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对各乡镇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实施以奖代补,争取全面妥善化解村级债务,彻底理顺村级“内务”,为乡村走上振兴之路减轻包袱。目前,125个村已实现村级债务清零,全市负债10万元以下村债务全部实现清零。

2024年7月2日,由光谷东国投集团主投30亿元的中晟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线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创新之“财”   强劲财政内生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的形势,更好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点,大冶财政深以为然,并保持长久定力,持续推动财政各项重点改革,激发财政发展新活力。

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是整合资源力量、加快实现动力转换的重要抓手,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务实举措。

“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为切入点,以规划为导向,以国有‘三资’为基础,以有效债务为锚定,构建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形成‘有效资产—有效债务—有效投资—新的有效资产’良性循环,结合有效监管这个重点工作,实现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发展动力持续优化,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抓实国有“三资”盘点,做实“一账一表”,完成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工作;国有“三资”规模达5916亿元,资产规模居黄石地区首位;盘活资产127.97亿元,新增融资175亿元;推动投资项目431个,总投资1369亿元,带动社会投资819亿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加快步伐。通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功能,不断增加“三库”(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投资规模,推动“两算”(结算率、决算率)达到83%、67%,完成线上绩效评价项目47个,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近年来,市财政局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2020年开始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1年6月全面完成全市74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任务。组建湖北光谷东国投集团,市国资公司变更名称为湖北光谷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市交投公司成为湖北光谷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子公司。2023年开始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制定《大冶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优化布局结构,持续推进企业压缩法人层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建设,规范国有企业决策程序;推动市场化转型,强化供应链增资扩容,搭建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目前4家市属国有企业供应链营收达到65.05亿元,完成目标的130%;推进央地合作、省地合作,与央企、省属企业签约、在建谋划在谈项目27个,投资总额350.64亿元;强化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制定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推进国企负责人差异化薪酬管理。

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大冶财政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里,大冶财政必定初心不改、笔耕不辍、脚步不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市财政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奋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财政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