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圈”越来越小 也越来越大

湖北日报评论员

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汉川至天门段日前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预计年底通车试运营。届时,武汉到天门车程将由2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左右,进一步促进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1小时通勤圈,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武汉都市圈环线、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都市圈环射路网布局不断完善,推动武汉至周边城市“直联直通直达”,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硬联通”,使得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武汉都市圈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大”。

从物理空间上看,武汉都市圈确实在“变小”。过去,一些都市圈“摊子”过大,圈内各城市之间缺乏紧密连接。告别“大城大圈”模式,武汉都市圈从“1+8”城市圈演变为“1+3”都市圈,并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不断升级路网、加速流通,走上集约高效发展之路。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加快布局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使得极化效应更为显著。

从辐射力和影响力来看,武汉都市圈也在不断“变大”。一是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带动力变大了。以科创为引领,黄冈、黄石等7座城市在武汉布局建设“科创飞地”,武汉高校院所与8市新建10余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头部、融资、主链在武汉,制造、链条、投资、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都市圈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变大了。武汉都市圈处于京广轴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主轴交汇处,区位优势显著,是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之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展至更广泛的区域。

都市圈之“圈”,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更是内部之间打破壁垒、协同发展。在产业协同方面,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在交通联结方面,重点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促进资源要素高效自由流动;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重点建设有机联通的生态网络;在民生改善方面,推动公共服务互利共惠,深化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如作为武汉都市圈“核心中的核心”,武汉新城横跨武汉、鄂州两市,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地域、身份、距离的界限逐渐淡化,城、产、人融合越来越紧密。

武汉都市圈共治共建、共享发展,要进一步做好“通”“同”“统”文章,切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公共服务“软联通”、生态环境“绿联通”。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创、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生态同建、文化同兴,努力把都市圈打造成基础设施共同体、公共服务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产业发展共同体、生态保护共同体、民生幸福共同体,打造成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责编丨张  敏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