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思想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铺开2024年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画卷,气象万千、生机勃发:一次次循迹溯源,追寻思想印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次次新闻宣传,讲好发展故事,为传递大冶声音打开了一扇扇窗;一次次文化探源,赓续千年文脉,让更多人了解“青铜故里”“劲酒之都”;一次次文明实践,凝聚社会力量,让“精神文明”之光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增光添彩……
2024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展示我市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上用心用情用力,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宣传思想文化奋进乐章,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滋养。
培根铸魂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像打造景区一样开发利用好我们的生态资源……”
2024年8月9日,陈贵镇陈四印大港流水淙淙,凉风习习,近千名游客边纳凉避暑,欣赏文艺表演,边聆听陈贵镇组织的首单宣讲,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首单宣讲的讲台不止搭在港中水上,理论的清风也吹拂在山巅,灵乡镇的干部群众来到宣讲现场,共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毛铺“千里江山”图。
远远不只是如此。首单宣讲高举旗帜,场场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首单宣讲服务经济民生,进企业讲“新质生产力”,进社区讲“新时代文明实践”,进老旧小区讲“加装电梯”;首单宣讲很温暖,“首单”目光所至,关注就业、婚恋、医保,理论光照妇儿、青少年,温暖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等。
如何把理说清、心讲热、情聚拢、劲鼓足,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一年来,我市坚持示范引领,以“理论+”文化文艺、现场体验等形式,开展示范宣讲66场次;坚持融合开展,针对群众房前屋后、楼上楼下的“天大小事”等个性问题,以“工作+”基层治理形式,推广“三段论”模式,开展“微宣讲”4634场次;聚焦网络“最大变量”,利用视频号、抖音号和“村村响”大喇叭,发布宣讲短视频66期,受众达10万余人。“首单宣讲”入选省文明办编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及志愿服务经典案例》,理论宣讲遍地开花,深入人心。
锚定灯塔,方能破浪扬帆。
我市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统筹用好“中心组学习”“学习强国”等载体,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4场次,全市各级中心组集体研学1121场次,全覆盖旁听督导单位26家。
此外,我市持续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加强社科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研究,开设“理响大冶”专栏,择优刊发36篇理论文章,推荐在黄石市级以上媒体刊发5篇,理论文章《湖北大冶:打头阵、当主力》新华网全文转发,龙凤山文化园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入选省级社科普及基地。
一次次学习研讨,一篇篇理论文章,一场场精彩宣讲,让真理之光照耀铜都大地,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凝心聚力 主流舆论向上向好
新时代同心逐梦,新征程凯歌以行。
为民而呼、为民而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民心的工作。
一场场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宣传,奏响我市发展奋进的激昂旋律;一次次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定格我市跨越前行的高光时刻;一篇篇广泛传播的媒体佳作,拓宽我市走向全国的开放格局;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多主体、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大冶故事”,不断提振人们的精神力量、擦亮城市奋进底色。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持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发展脉络在时代叩问中日渐清晰,持续向外界传递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澎湃动力。
集中聚焦高端媒体。在中央级媒体发稿416篇(条),省级主流媒体发稿451篇(条);“1000W+”网络传播爆款10条;我市智慧矿山安全生产的新成效在《新闻联播》报道,“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市“新农房”工作在湖北日报视频号、荆楚网视频号网络点击量150W+;《全城寻找耳蜗》融合报道作品入围第34届中国新闻奖初评。
加强融媒体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等4支“融媒战队”,推动“破圈”,聚焦推出“五大攻坚”等专题专栏深度(系列)报道320篇(条)。“大冶发布”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过“1W+”稿件202篇,连续6年获评“湖北十佳政务新媒体”。
大力实施“网红+正能量”培育工程。打造“梦婕说‘铜’话”品牌,发布相关视频作品62期;组织网红达人参加采风拉练活动12场,创作短视频作品1000余条,抖音“E路有你网络文明”话题阅读量超1.2亿。
舆论引导有序有力有效。市委网信办获评“全省网信工作先进集体”,我市位列“湖北城市传播力十佳区县”第一名。查办“扫黄打非”行政案件31起,刑事案件12起,其中2起为国家级备案案件,我市“扫黄打非”工作经验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全文刊载。金湖街道海雅社区获评2023年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主流的声音从不缺席,时代的好声音愈加嘹亮。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冶声音正愈发清晰响亮。
立德树人 文明新风见言见行
文明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温暖与感动。
行走在街头巷尾,口袋公园风景如画,社区环境干净整洁,志愿服务热火朝天,一幅幅主题鲜明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在大冶,随处可见文明的踪影。
每天早晨,在东风路街道铜草花园小区门口,一群穿着红马甲、臂戴红袖章,平均年纪65岁的阿姨们,一手拿钳子,一手提垃圾袋,如同小蜜蜂般走街串巷清理路面垃圾、规范出店经营,她们便是徐秋莲以及“徐大姐文明劝导队”的队员们。
碰到有菜农占道经营,劝导队帮忙提篮挑担,送到菜市场;遇到随意乱丢垃圾者,好言相劝,劝不动就自己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徐大姐文明劝导队”奔走于大街小巷,纠正不文明行为,整治市容市貌,还市民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徐秋莲颇有感触地说道,“过去开展志愿服务经常一个人,不仅发挥的力量有限,有时还会被别人看成‘多管闲事’。现如今,不仅大家自觉提升了文明意识,加入参与志愿服务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宋庆莉是第一批加入“徐大姐文明劝导队”的队员之一,在大家口中,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马路奶奶”。每天的早、中、晚时段,她都会出现在滨湖学校门口,义务护送学生过马路,有时遇到车辆不让行,她会把孩子紧紧护在怀里,用身体阻挡车流。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下,志愿服务时长已超2000余小时。
为医治患脑瘫的儿子,她耗尽积蓄,独自带着儿子“摊煎饼”。18年的付出,终使儿子病情好转。为母则刚,这位伟大又坚强的单亲妈妈,就是家住罗家桥街道的张霞,也是2024年第一季度“荆楚楷模”,更是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因朋友一句话,他义无反顾地扛起照料朋友父母的担子。市融媒体中心职工程时伟,用十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守住了好友生前的嘱托,守出了不平凡的人间大爱。
过去一年,我市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动事迹,一桩桩一件件,从个人到全民,从青年到老年,每一个善举、每一份热心,如波纹般直达心底,唱响了催人奋进的新时代英雄赞歌,传递着大冶生生不息的精神正能量。
精神的力量,直抵人心。2024年,我市广泛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和移风易俗“六限”,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9250场,举办“文明集市”72场。坚持典型引领,推选3名中国好人候选人、5名湖北好人候选人、16名荆楚楷模候选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3397个,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2.3万场,打造全民“志”治、“医”路相伴等50个重点文明实践项目……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城镇社区到乡村院落,文明的力量如春风化雨,带来生机与希望。
以文兴业 文化繁荣出新出彩
文化是根,根深则叶茂;文化是魂,魂立则业兴。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业,厚植大冶文化根脉,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绘就了一幅壮丽美好的新时代“文化胜景图”。
“要想了解大冶,就要了解矿冶文化。谈起矿冶文化,就离不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高级顾问吴宏堂说,自铜绿山上燃起第一炉火,自此千年炉火生生不息。
春节期间,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舞台剧《因为青铜》正式开演。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看,体验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演员化身导游带领观众,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楚国,走进舞台布景搭建起的“铜绿山”,近距离领略楚王在这里大兴炉冶,开创青铜盛世的辉煌成就。
“在这里能够充分了解大冶悠久的矿冶历史和灿烂的青铜文化,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大冶独特的青铜文化魅力,体验感非常不错。”游客刘梦娇说道。
累计演出50余场,观演人数超1.2万人次……2024年11月8日晚,《桃花源里》大型沉浸式水上漫游演出完美收官,这是9月16日开演以来的统计数据,一个多月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亦是城市的基石和未来。2024年,我市成功举办“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大冶沼山)示范展示活动、第二届“铜”话故事大赛、“铜都消费节”“劲牌2024湖北大冶半程马拉松”等文旅体活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沼山古村桃乡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化惠民用情用力——一年来,我市持续补短板、强供给、优服务,依托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800场次、送戏送综艺下乡206场次、戏曲进校园100场次;探索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农家书屋群众点单机制,打造红色书屋、有声书屋等一批主题书屋,创建“铜读四季”品牌,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让群众文化惠民有“温度”,为百姓幸福生活增“热度”。
文旅融合深度推进——我市春季赏花乡村康养游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第二届红色文化旅游节、第九届“桃花节”、第三届“殷祖白茶”等26场“美丽经济”节会活动圆满完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镇,推出七大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介山珍“冶”味、大冶有“礼”、“大冶一桌菜”等系列公共区域品牌。
文化产业成果丰硕——青铜文化、殷祖古建等五大特色产业链条持续壮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个数、金额、开工项目、落地金额及规上企业新增数(12家)与总量等均位列黄石第一。助力文化企业宣传推介,首次将新闻发布会开在文化企业厂区(殷祖古建新闻发布会);组织本土文旅企业参加“千车万人游黄石”“湖北好货推荐”“湖北文旅全球推介会”等推介活动8场。劲佳包装进入全国印刷业百强19名。
以文为魂,以新促质,文化绵绵,意蕴悠长。在这里,历史遗迹串珠成链、交相辉映,这座城市在守正中创新、创意、创造,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不断开拓大冶城市文明发展新境界。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2025年,怀揣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城市的进步与希望,我市正以蓬勃创造力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破圈”实力,让沉甸甸的传统宝藏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时代力量。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冯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