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通讯员 陈丽花)深度挖潜、广泛聚合、精心培育、用情服务……近年来,在用好人才这一手“第一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上,我市起势高、诚意足、举措实。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不断实现产才融合、聚才兴城,为我市走在全省前列、冲刺全国五十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铜都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产才融合对接交流会
党管人才 配置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市人才结构、人才数量、人才配置不断优化改善,一批又一批人才选择大冶、来到大冶、发展大冶。
多年来,党管人才是我市人才事业发展的第一准则。坚持党管人才,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这既是对发展的精准把控,更是对人才的深情厚谊。
我市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系统谋划全年人才重点工作,分别制定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两张重点人才项目任务清单,以项目引领推动工作落实。
我市重才、惜才、爱才,不仅挂在口头,更写进政策、做实到行动里。
人才政策一优再优。近年来,我市相继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完善“四补四奖五项保障”服务,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大冶市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大冶市特级教师和新获评黄石市级以上人才类荣誉教师激励措施》《大冶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暂行管理办法》,统筹推进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此外,设立市级每年1300万元的人才工作发展专项基金,近两年累计列支人才政策奖补和服务人才资金2400余万元。
赴武汉高校招聘
招引育留 汇集一体化推进“强力磁场”
招得来、引得进,是城市魅力使然,育得强、留得住,进而让人才用得好、干得欢,才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高阶目标所向。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开阔的眼界和胸襟、超凡的胆识和智慧识人选人用人,广纳贤才、量才施用、持续培养,一体推进“招引用育留”各个环节,不断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人才招引。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发展,制定发布人才需求目录,组织“智汇大冶高校行”等各类招才引智活动240余场,吸纳高校毕业生6000余人。在系统培育上,我市实践出一整套涵盖人才认定、人才激励等方面的培育体系。加强人才挖掘培养,以“铜都人才计划”为引领,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定期开展企业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组织“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有贡献人才”“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教育人才等评选,认定企业“四高”(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450余名,储备优秀创新创业团队40余个,选树有贡献人才、大冶工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教育人才210余人,组织技能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1.5万余人次,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此外,结合我市产业和企业实际,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用好省、黄石市“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校企共享计划”等人才政策,积极争取高校教授、专家人才130余人来冶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选派科技特派员190余人次服务乡村振兴。
“春风行动”招聘会
优化服务 打造新时代人才“大冶舞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市正逐步成为各类人才高度聚集的高地、福地、胜地,而大冶也在持续围绕平台搭建、优化服务等方面想金点子、妙绝招,为广大英才拓宽施展舞台,以达成人才与大冶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在建强用好平台载体上,一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平台提档升级,持续开展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扫零”行动,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逐年提升。积极推进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等“十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333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9家),拥有省级及以上平台72个(其中国家级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其中院士工作站2个);另一方面推动“双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每年举办“智汇高新区”“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引进科技型项目入驻园区,高新区2023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人才创新服务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创成果与人才资源对接。此外,我市注重发挥平台载体效能,大力支持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飞地”研发平台建设,加大“飞地研发”“飞地引才”,吸纳华中科技大学等专家人才50余名助力科技创新。
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完整闭环。
“留人数”,更要“留人心”。
所谓“安居乐业”,二者不可分离。在关注人才工作得安不安稳的基础上,多年来,大冶持续关心人才生活得舒不舒心,用“心”来留“心”。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人才公寓保障、休假疗养、健康体检等关心关爱计划,筹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447套。落实党委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定期开展人才走访慰问。积极开展“人才政策进企业”“人才服务月”等活动,统筹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优势,提供科技人才“下午茶”恳谈交流、人才家庭亲子阅读、金融服务人才等各项服务,每年服务人才1000余人次,为人才解难题办实事120余件。
人才聚势、人才兴事、人才强市!
人才来“冶”,共谱发展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心大局,全面做细做实人才工作,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