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技艺再现“扯脸”美容 一位美容老艺人的执着与坚守

一根棉线,在十指之间转动飞舞,脸上的绒毛被连根拔除。面容变得洁净,皮肤变得润滑细嫩,而且面若桃花。这,就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扯脸。扯脸,又称绞脸、开脸,其起源已无从追溯。早期婚前绞脸是让新娘脸部光洁美丽,使新郎一见钟情,是旧时代中国女子嫁人之前的一个传统仪式。随着五花八门的美容品登场,绞脸美容法也逐渐消失。而在我们大冶,这门老手艺被传承了下来。56岁的洪兰英,作为老手艺人,还在坚持着这项传统手艺,并广受爱美人士的喜爱。

师从母亲  从兴趣到糊口再到手艺

 洪兰英出生在阳新偏远的山村,十几岁时,就跟着妈妈秦全珍学习“扯脸”手艺。那时候,农村很流行“扯脸”。女子出嫁前,都要经过“扯脸”这一传统仪式。用一根长约50㎝-60㎝的细线,把脸上的汗毛一根一根地弹掉,即是“化妆”,也是献给女孩的成人礼。

洪兰英说,当时是因为觉得这个很好玩,又很简单,于是就跟妈妈学习这门绝活。一开始学习时,妈妈就给她“扯脸”。现如今,洪兰英还为自己“扯脸”。

1988年,洪兰英与丈夫在原大箕铺水泥厂下岗后,夫妻俩就成了无业游民。后来,她想起了小时候跟母亲学的“扯脸”手艺。当时,“扯脸”很流行的,洪兰英经考察后决定,在大冶墈头摆个小摊尝试一下帮别人“扯脸”。

刚开始,对于自己这样的年轻人来做“扯脸”生意,鲜有人敢尝试。一段时间后,体验过的人对洪兰英的手艺相当满意。经过口口相传,顾客由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到后来甚至还需要排队等待,洪兰英一天忙下来,有时候连坐下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来找洪兰英“扯脸”的,年龄小到十几岁,大到70多岁,还常有母亲带着孩子来扯的;也有不少男士找到她,要求去掉脸上密密茸茸的汗毛。洪兰英会根据顾客的特征进行“扯脸”修眉。针对年纪大的,她还会特别加一些提拉皮肤的手法。

那两年,“扯脸”风靡一时,不少人也跟风,做起了这个生意。可因为技术“到位”,顾客们还是选择洪兰英,有些甚至是十几年的老顾客了。

风雨无阻 变客人为朋友再为主顾

 洪兰英喜欢在大冶新街黄狮海手机电脑广场门口摆摊并且风雨无阻。因为会“扯脸”这门手艺,她被众人所熟知。她长相显年轻,看起来让人感觉最多40来岁,脸上的皮肤光滑细嫩,仿佛连岁月都不忍心在她脸上留下过多的褶子。

之所以被大家欣赏、羡慕,除了她有一副不老容颜外,还有她那门熟练的“扯脸”手艺。只要不下雨,新街黄狮海手机电脑广场门口,一定挤满了爱美的顾客。

在“扯脸”这手艺上,她一干就是30年,从未停歇过,一直在坚守着“露天”的生意。

住在殷祖镇的潘金玉是洪兰英的老顾客,只要有时间,她会一周或者半个月光顾一次。她以前脸上有很多细小的汗毛,皮肤看起来没有光泽,也不光滑。她听朋友说,新街黄狮海手机电脑广场门口有个“扯脸”的老艺人,手艺很好,简单快速,花的钱不多,脸上的汗毛就慢慢消失了。于是,她特意找过来体验了一次,觉得“扯脸”这种方式既神奇又新颖。

潘金玉说,体验过程中她注意到,“扯脸”时所用的工具都是专业的,关键是手法非常细腻,而且对皮肤好。为了效果更好,如今,她每周或半个月都会来坚持“扯”一次。

采访中,几乎所有顾客都对洪兰英充满了赞美,“有时候,我们出门没带钱,或者两三个朋友一起来“扯脸”,她都是很细心,并让我们免费体验。”正在“扯脸”的陈女士说,有时候,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没“扯脸”,都会不习惯。

神奇技艺  可按摩可美容亦可养生

 “扯脸”的工具很简单,第一道工具是先给顾客净脸,然后在脸上涂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末;接着,拿出一根长约60厘米的棉线,用嘴咬紧线头,两手分别把线拉成三角形,双手有节奏地将线不断分合移动,绞掉汗毛。如果顾客有需要,前额的“苦头发”、眼皮上下、鼻梁边、嘴巴四周、后颈等部位的汗毛都会拔去。

扯的时候,顾客脸上的表情并不那么好看,肤质敏感的顾客可能还会疼得大叫、流泪。但就那么一会儿,顾客脸上的汗毛就被拔光,眉毛也修得齐整,脸上显得光滑、红润多了。有时候,也会根据顾客汗毛的粗细和浓密程度,决定是否再扯一遍。扯完后,顾客脸上会出现麻辣的感觉,大约半小时后即会消失。当洪兰英忙完所有程序,小心翼翼地给顾客递上一面镜子时,顾客通常会露出满意舒心的微笑。

一根细线,一盒白色的粉末,再加上一双巧手就是“扯脸”的全部。洪兰英介绍,线必须要用棉线。为新娘扯的话,必须要用红线,且扯的时候线不能断,寓意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白色的粉末看上去像痱子粉或面粉。

洪兰英介绍,“扯脸”既可以去火、去绒毛、去死皮,还可以给脸部做按摩、使脸部肌肤光滑有弹性。

濒临失传  有担心有遗憾但却无悔

“扯脸”这种古老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美容院的诞生、高科技美容方式的兴起,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大冶,因为有像洪兰英这样的“扯脸”老艺人的存在,越来越多爱美人士才得以接触并喜欢上这种手艺。

洪兰英说,如今“扯脸”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就连这门手艺的名字也很少有人提起,年轻人不愿学,宁愿外出打工。让洪兰英感到遗憾的是,社会进步使得日常生活和高科技越来越密切,像“扯脸”这样的老手艺已经鲜有年轻人会了。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洪兰英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老手艺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对很多人而言,绝非只是当时民间存在的某一种行当。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是穷人的衣食饭碗,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彰显。曾几何时,手艺人走街串巷,吆喝声此起彼伏,他们四处揽活的身影,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手艺却不得不尴尬地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老手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消失,许多老手艺已频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境地,那些属于手艺人的辉煌时代,不少已成为人们脑海里最美好的故事和追忆。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还是有像洪兰英这样执着的手艺人愿意为我们留下这些值得传承的手艺,从而让我们在想“亲近”这些老手艺的时候,仍然可以有迹可循!(记者 刘娟 文/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