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主会闪耀千年果城里

17日,殷祖“土主会”在殷祖湾文化礼堂举办,热闹的节庆气氛让殷祖这座小镇一时间拥有了过年般的盛景。

 特色历史文化形成独民俗

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菩萨。该庙会主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五百多个村庄,是一种游神祝福庙会习俗。

土主菩萨,俗名王文慰,江西都昌人,五代十国后唐之武将,任职永兴(含大冶),累仕至宋,咸平初(998)终于位。唐宋敕封银青光禄大夫。任内,政隆仁爱,济困扶危,兴利除害,奖励农桑,一身正气,殁于任上,名垂青史,以德成神。民感而立庙以祀焉,(载明·嘉靖《大冶县志》)今庙址刘仁八镇黄茅尖山之中,坟葬刘仁八镇东山村胡家湾村旁,有碑记,文曰:“唐宋勅封 银青光禄大夫土主之神墓”。另有民间传说:土主菩萨生在尖山,殁于岩山,葬在胡家湾。功德在民则祀。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村民们把两尊红脸、着红袍的土主菩萨从尖山殿抬下山(称为土主下天),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遍,三月初三送上山回尖山殿(称为土主升天),历时二十多天。游村日程有惯定的顺序,如“二月十九,盛宣九;二十到殷祖;二十一,周家接;二十二,张海、徐胜一笔直。”等等顺序。由此村到彼村,走的均为“之”字路,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村村户户都要举行祭典。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一天。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户出粑,堆公粑山。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宗堂内大厅中,供奉土主菩萨。供品还有鸡、鱼、肉、蛋饼等。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四季农业丰收,岁岁平安。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土主,祈求添子加福,烧香还愿……,还愿在这里主要给土主菩萨一件红袍子。祭拜结束,供品印子粑、蛋饼等馈赠给亲友,祈求自家和亲友吃了这些有“灵气”的供品,能带来福气和财运。晚上,土主菩萨在哪个村过夜,该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宗堂,观看“架菩萨”,并大声齐呼“哦火”以助兴,常常闹到深夜还不愿离去。这些就是土主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诸多社会功能成就经久不衰

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与其他民俗一样,亦有其独有的社会功能。供品“印子粑”,是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其制作者主要是农村妇女,她们既是贤妻良母,又是富有聪明才智的民间艺术家。印子粑由粳米、糯米浸泡晾干磨成粉,加水将粉揉成粉团,用“粑印”手工制成生印子粑。“粑印”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各类图案,粑面上的花、鸟、鸡、鱼、龙、凤、猪、牛、狮子等,栩栩如生,形象十分逼真。生印子粑经蒸笼蒸成熟印子粑,然后将熟印子粑堆成造型各异的粑山。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改造印子粑的工艺、图案等,赋予它新的内容,体现出无名艺术家们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印子粑已是民众喜欢的特色食品,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架菩萨”是游艺民俗的反映,是原始的民间舞蹈,也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之一。“架菩萨”,先用两根长杠子夹绑住土主菩萨,杠子两端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个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相对抬着,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长杠子翻动菩萨。旁边站有一人,手提大锣,使劲敲打,节奏越打越快,菩萨翻得越来越快,大家齐呼“哦火”助兴,场面极为热烈。“架菩萨”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同时,也是锻练人们体质、发扬尚武精神、启迪人们智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益游艺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千年流传,经久不衰。

家住殷祖的胡先生是历届土主会的常客,每年的土主会,他都会带上家人前来赏玩和祭拜,他表示:“土主会是殷祖的一大特色节庆,就像过年一样,这样的老传统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殷祖文化站站长余海凭告诉记者,目前土主会在殷祖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市政府对于土主会这一特色民俗也越来越关注。他说:“土主会是民间自发的一项特色民俗,在殷祖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虽然时代在进步,殷祖人民对于这一项传统仍然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喜爱,民众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我们有信心让土主会传承得越来越好,让土主会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民俗文化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通讯员 张水香 余海凭  本报记者 黄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