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乡曾是有名的“花炮之乡”,花炮业产值曾占到全省花炮业的三分之一。4月30日起,茗山乡的花炮产业全面停产。这意味着,茗山乡花炮产业将退出历史舞台。从事花炮产业生产的工人、退出的企业何去何从?茗山乡有哪些措施以及如何转型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工人计划再就业 在家门口找活干
家住上汪村的柯全中今年50多岁,他原在当地一家花炮厂上班,从事花炮组装环节的生产工作。工作中,他依次将压纸片和填充物放入一个个“巢穴”,并站在“蜂巢”上,用专门的工具将填充物压实。这样简单而重复的流水线上的工作,一天要干10多个小时。组装一个花炮可得0.5元,一天下来,他能做上百个,一个月下来,柯全中的工资能得到4000多元收入。
像柯全中这样的花炮从业者在当地还有更多。茗山乡地处丘陵,耕地稀少。近年来,花炮生产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其衍生的各种就业岗位更是涉及千家万户。据介绍,茗山乡当地人口有4万多人左右。在花炮生产的黄金时期,直接或间接从事花炮生产和销售的从业者将近6000余人左右,除了当地居民,周边及外地打工者也纷纷进入。
柯全中告诉记者,1978年的时候,鞭炮厂就在茗山乡到处都是,有私营也有公营,自己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加入制作花炮行业,这一干就是40年,2000年就换厂子做到现在。在花炮厂上班不仅给他带来稳定收入,还因为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
不过,从5月1日开始,当地花炮生产将全面退出。柯全中计划着,看能不能在附近别的厂再找一份活。“可是,我毕竟年纪也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只能等这边再发展,那我再进厂补贴家用。”
退出企业谋出路 因势利导发展生态旅游
今年54岁的汪福志是祥欣烟花爆竹厂的老板。祥欣烟花爆竹厂是当地一批退出的14家花炮企业之一,目前他的花炮厂已经被拆除。谈起未来的发展,汪福志有自己的打算。
汪福志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1978年开始接触炮竹的原因,是自己的父母在当地的炮竹厂上班。“从我父亲开始,家里就做花炮,我1991年后来也干了这行。”汪福志记得,家里那时候总共就4间土坯房子,除了他们姐弟妹7人共用的一间卧室,其他房间就常常作为制作花炮的“生产车间”。“不过,那时花炮还只是村里谋生的一项副业。”汪福志说,当地属于丘陵,耕地相对缺乏,“父亲既是农民耕种少量的地,还是木匠工走家串户干短工,到了下半年,尤其是腊月时,就忙着做爆竹。”
1991年,外出打工的汪福志回到家乡,和父亲一样,干起了花炮生产职业。“那时候,就在自己家里干,虽然家里面积小,但家里人口多,大家都帮忙一起干,那个时候的收入非常可观的。”
2000年,汪福志靠着这几年所攒的积蓄,办了个大型花炮生产工厂(大冶市祥欣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占地总面积近200余亩,带动就业人数200余名工人。
他说,“花炮行业一下子就这么断了,心理上是有些接受不了,但是转型势在必行。趁现在,从危险产业退出,转型做生态旅游发展。”
为生态发展腾出空间 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
茗山乡曾是有名的“花炮之乡”,产业源于上世纪70年代,高峰时小烟花爆竹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度多达百余家,经规范整合留存了14家,年总产值上亿元,吸纳就业6000余人,农民工一年可拿走薪水3000万元,花炮业产值曾占到全省花炮业的三分之一。但近年来随着许多城市禁鞭,花炮已是夕阳产业,且安全风险极大。
“引导企业从烟花爆竹这个高危行业退出,并不是让企业、农民没饭吃。”茗山乡乡长胡莉表示,烟花爆竹企业退出后,腾出了新的生态发展空间,该乡将做好“一退二进”,开展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工人再就业;帮扶和引导退出的企业老板再次创业;利用遗留下来的闲置土地、资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新项目、新企业,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目前,已有12家客商与茗山乡进行了洽谈,其中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环保装饰项目顺利落户。
在生态优先战略引领下,近几年茗山乡着力发展花香经济,引资打造了万亩玫瑰花基地,每年举办玫瑰花节带热了当地乡村游,众多游客成为“玫瑰粉丝”。茗山玫瑰花基地,成为大冶“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生态格局中鲜艳夺目的“金花”之一。
据了解,为了引导花炮企业转型,大冶市一方面对按要求退出的企业,按比例给予奖励资金。同时,还采取延伸建材产业链、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等措施,协助这些企业转型,并对再转型创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刘娟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