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麻花:留香百年的舌尖小吃

说起大冶的风味小吃,就不能不说到金牛麻花。金牛麻花以小麻花出名,色泽金黄,甘怡爽脆,咸而不上火,甜而不腻嘴,口感清新,齿颊留香。金牛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金牛麻花有着1600多年的制作历史,凭借悠久的工艺传承,独特的产品配方,大众化的普及实用,2012年4月份,金牛麻花入选黄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化小吃   色味俱全

自古以来,金牛处在五县通衢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手工作坊众多,民间美食更是层出不穷。而最具有代表性的金牛麻花,在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和翻新下,制作日渐精细,味道愈发爽口。加之善于经商的“金牛客”散布五湖四海,“金牛麻花”载满家乡的味道便由此流向五湖四海。    麻花,大冶俗称“绞条”,本是平常之物,相对于其它的小吃食品而言,麻花用料(面粉、食油、矾、碱等)平常,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且不需要多大的场地,所以,民间小作坊随处可见。   作为面粉主料制作出来的小食品,一般民间作坊做出来的麻花,不过是老少妇孺日常嘴馋而用,不能作为主菜主食登上大雅之堂,商店超市也少有卖的。   而金牛麻花则不同。它既是一种民间大众化的小食品,又是能够上得台面的地方名点。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清末民初,金牛人就在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的僻街小巷,开有数十家金牛麻花店。一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总要饱尝一番家乡特产——金牛麻花,临出门了还要捎带一些。   金牛麻花不光色泽金黄、香酥焦脆,而且外形制作美观,品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发辫型、剪刀型,也有改进的鸳鸯型、燕子尾型。甜咸俱备,风味各异。   金牛麻花可伴茶,可下酒,可为充饥零食,也可煮汤、可炒菜,还可下火锅。用金牛麻花佐料制成“麻花红烧肉”“麻花糊面”“麻花蛋汤”等家常小菜,更是大冶餐桌一绝,深受食客们青睐。   

纯手工制作   独具风味

金牛西街的麻花作坊随处可见。在西街31号“金牛麻花”店铺,长长的店铺分隔成两间,里间是厨房,外间是作坊兼杂货铺。居中的一块长方形案板,堆放着粉条。右边的货柜上,摆放着几袋麻花。店铺外面有一口大铁锅,装有大半锅油,人一靠近,明显感受到热度,老板冯辉强却说,“火候没到,麻花暂时还不能下锅。”

据他介绍,一般情况下,凌晨三点左右他就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金牛麻花的生产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将适量的麦粉、食盐、矾、碱混合一起,用适量的水将其和匀揉活,出条后洒点食醋,成形,下锅,搅动,出锅,密封,一环紧扣一环。    油烧好了,可以下锅了。冯辉强手捧着麻条,沿着油锅边沿,慢慢地放进去。随后,他手拿着竹漏子,看好锅里麻条的成色,轻轻地搅动。沸腾的油锅里,麻条渐渐浮上来,继而形体膨胀,由初始的灰白色变成金黄色,再渐渐演变成褐黄色。冯辉强看成色差不多了,用竹漏子把麻花捞了起来,放在一边的簸箕上晾着。

相比其它的土特产在工艺程序上可以用机械代替,金牛麻花则完全是手工制作,因此也无法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赚的都是几个辛苦钱。” 冯辉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早些年,西街的金牛麻花作坊有很多,如今,传承这一手工艺的人寥寥无几了,“一来麻花制作太麻烦,而且工艺技术要求高,二来现在的就业机会多,随便出去打工一天,也能赚个百把多块钱。”

据金牛文化馆馆长欧阳军介绍,现在金牛麻花的销量和名气逐年增大,不少外地人都会慕名而来品尝购买,一到春节时期,更是供不应求。“目前‘金牛麻花’的发展瓶颈是缺乏企业化生产,作坊式生产依然是‘金牛麻花’的主要生产方式。” 他表示。但或许正是这种“非遗”产品纯手工制作,才使得口味更纯正,让食客们的喜爱热度不减。金牛麻花能成为大冶众多风味小吃中的响亮名片,也就理所当然了。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黄黎 文  朱昶俊 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