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破浪 稳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改革述评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迎风破浪 稳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改革述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

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利率和汇率作为要素市场的关键价格,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之后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启动,由易到难逐步推进。2013年7月,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宣布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存贷款利率管制终于基本放开。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正在从“放得开”向“形得成”尤其是“调得了”转变。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化的利率环境,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央行基准利率、货币政策操作利率等多种利率各司其职,利率走廊正在形成。

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依然坚定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启动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方向始终坚定。2014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2015年8月,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主要参考市场均衡汇率形成。2017年5月,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缓解“羊群效应”。

今年以来,外汇市场已经逐步适应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连续五个月回升。然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日益分化,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金融市场更加丰富,金融监管得到改进

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更加丰富完善的金融市场,也需要金融监管加强协调。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大门已经常态化打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正在构建。长期以来,国有大行是我国银行业主体,“大银行服务大企业”的格局不利于缓解融资难题。2014年三季度,银监会同意批复首批5家民营银行筹建。2015年5月,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全部拿到开业批复。此后,民营银行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目前已有15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

新三板的推出和完善,使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直接融资渠道。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在随后3年时间里,做市转让、市场分层等制度变革不断推出,迅速将新三板带入“万家时代”。

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得以实施,金融安全特别是普通百姓权益多了一道“防护网”。2015年5月起,《存款保险条例》施行。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

金融监管努力适应金融业发展新形势,初步建立了监管协调机制。2013年8月,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人民银行牵头,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一起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努力填补监管空白、消除短板。宏观审慎(MPA)考核2017年起把银行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正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尽管金融监管不断推进,但仍然任重道远。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从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培育金融管理部门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再到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一系列金融改革部署,都是为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金融安全筑牢体制机制的“防火墙”。

中国金融开放新进展获国际肯定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促进改革。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迅速提升,中国金融业不断扩大开放,日益融入全球大市场,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不断上升。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相继开通实施,使得中国股票、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也意味着中国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在稳步有序推进。

2014年11月沪港通试点启动,2016年12月深港通顺利推出。2017年7月,债券通先行开通北向通,中国内地债券市场向境外投资者敞开大门。这些金融市场开放新进展,不仅意味着更多境外投资者将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中,也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逐步有更多机会参与全球市场。

尽管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坚定前行。最近几年来,不仅有越来越多的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而且随着债券、股票市场的开放,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公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已经铺通。

2016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跻身过去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组成的“精英储备货币俱乐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既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新起点。

中国金融开放步伐坚定、进展显著,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今年6月,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宣布,从2018年6月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今年上半年,欧洲中央银行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

五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当前金融发展改革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包括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监管存在短板和空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待完善,同时世界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终要靠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刘铮、李延霞、吴雨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