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社区:用心浇灌文明之花

廉政文化大院试点单位;黄石地区首家以“家风家教”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对背街小巷的整治中,严把工程质量关,把工作做精做细,力求让每一个居民感到满意……文明创建工作大同小异,可是保康社区做得格外用心,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让文明创建工作的步子迈得更加踏实,走得更远。

家风家教   晕染人文情怀

15日下午,家住政府家属区的杨美蓉推着1岁的女儿在湖滨路漫步。一边是山青水绿的湖光山色,一边是栩栩如生的文化长廊,置身其间,惬意十分。

“每天都要出来玩,在家呆不住。”年轻辣妈杨美蓉一边逗着小宝宝一边说道,“现在的环境是真的大变样了,你看这文化长廊,字写得好,画得也特别生动形象,而且里面的一些典故、名人摘录等也特别具有教育意义。”

据保康社区书记许玉娥介绍,这是黄石地区首家以家风家教为主题的艺术文化长廊,特意聘请专业美院毕业的研究生所画,一笔一画,无不呈现着艺术之美,而里面的历史名人典故、家风家训格言等,把中华的传统美德以一种惟妙惟肖的方式生动展现出来,为这里晕染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

记者看到,不时有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还有的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在朋友圈里晒一晒。

“要说变化,还有一个很值得肯定的,就是我们小区的安保设施现在做得真不错,每栋楼下都装有两个监控,我们出行也安心多了。”杨美蓉道。

文明创建,让居民多了一份安全感,多了一份归属感,也多了一份引以为傲的自豪感。

倾听民声  用心为民排忧解难

沿着湖滨路向北,一块具有古典韵味的红色门牌在一个巷口静静矗立,上书:“安家桥巷”四个金色大字。刷黑的柏油路蜿蜒向前,把我们从喧闹的城市街头一下带向一个静谧详和的江南古巷。

65岁的石水英和61岁的黄美珍是30多年的老街房了,说起家门口的变化,老姐俩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巷子里都装上了路灯,晚上也亮堂了。”石水英说。

“是啊,是啊,”黄美珍接话道,“以前,我们这巷子里都是水泥路,年久失修的,到处坑坑洼洼,现在都铺上了青石板,这几好哩!”

“还有啊,以前我们这下水道总是堵,一到下大雨,她家就淹了。”石水英指着前方黄美珍的家说。

“那现在呢?现在还会淹吗?”记者问。

“现在不会了,我们这里的下水道都重新改造了。”黄美珍笑眯眯地说道。

据许玉娥介绍,对安家桥巷的整改,原定计划是一个月,可到最后整改完却足足做了三个月。不仅对这里进行了洁化、美化、亮化,还对居民反映的下水道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改。“你们这是解决了我们的‘百年大计’啊!”有居民如是称赞。

说起改变,市委家属区的居民彭阿姨也有话说。“环境是美化了不少,你看前方的廉政文化长廊显得多气派,这里也加了顶盖,下雨天也能带孩子出来坐坐,透透气了。”由于天气凉爽,长廊下的石桌旁坐了不少居民,大家对彭阿姨的话都点头表示赞同。

众志成城  文明行动步履铿锵

“喂,我今天晚上要加班巡逻,不回来吃饭了,你自己炒饭吃啊。”下午6点,保康社区居委会委员周华新给12岁的儿子袁子霖打电话。

“别看他小,炒的饭味道还不错的。”说起儿子,周华新的脸上有骄傲和幸福的笑。

早上7点到8点,中午11点半到下午2点半,晚上5点到9点,都是她们的巡逻时间,这就是说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基本上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值一天班。”周华新说,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更别说周末了。

一点一滴的改善,都浸润着这些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她们是引导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普通居民的参与,则让这场文明行动步履铿锵!

“做志愿者也是一种幸福!”72岁的黄玉容是第十小区的居民。爽朗的个性,和蔼可亲的笑脸,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在盛夏时节,她冒着酷暑,买回来几个大西瓜,一一送给在小区搞文明创建整治工作的工作人员手上。

水产大院的盛峰,自己掏钱买来水泥和油漆,亲自上阵修补院里破损的路面,清除墙上的牛皮癣。

家住宛家咀15号的刘云生,已是70多岁的高龄,院子里花坛上的花花草草在他的精心伺候下,纷纷抬起了耷拉的“脑袋”,长得欣欣向荣。社区工作人员想给他一点“辛苦费”,他却坚决不要。

还有十五小区的刘先德,积极组织协调物业和小区居民的关系,物业费收上来了,小区居住环境有保障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恰了。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冯素华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