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已年逾八旬,但仍心系慈善,践行善举;他虽已资产过千万,但仍甘守清贫。对自己“一毛不拔”,对待需要帮助的学生却“豪掷千金”。五十多年前入行教师职业后,他便开始助学,迄今为止帮助过多少学生他已记不清了。今年8月,他又做了一个让世人感动的义举——成立助学基金会,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两百万善款捐给社会,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陈彦珍老人说:“我们家三代都是教师,我了解贫困学子求学的艰难,我不仅要做教育世家,还要做慈善世家。我现在成立助学基金会不仅是我自己要做慈善,我还要让子女和孙辈们也做慈善,让陈家的助学精神薪火相传,永济寒门学子。”
他是教育工作者 用爱和汗水浇灌出满园桃李
陈彦珍1937年11月生于陈贵镇陈贵村一个教师家庭,其父陈浚源教了一辈子书,自己和妻子李海也是当了一辈子的老师。1964年大冶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大冶铜矿公社(现殷祖镇)殷祖小学任教。铜矿公社是革命老区,举世闻名的红十二军就在该公社成立,铜矿里生活的前辈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陈彦珍才20多岁,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一心想努力教书,把这些老区孩子培养成材。
当时铜矿公社是大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一学期报名费还不到一元钱。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陈彦珍所教的班上有两名孩子没来报名。家访时,他得知这两名孩子家里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学费了,他随即帮这两个孩子垫交了学费。
由于陈彦珍教书认真,又乐于助人,后来他被调到殷祖中学和殷祖高中任教。他一直在革命老区教书育人,不仅为老区培养了许多人才,还资助了许多老区孩子读书。而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就立下将来成立助学基金会,帮助更多贫困孩子的梦想。
陈彦珍在革命老区工作了20多年,用自己青春的汗水浇灌革命老区的满园桃李。直到1986年,年近半百的他才离开那块红土地,调到大冶教委工作。1987年他又被调到大冶镇(现东岳街办)教育组工作。记者了解到,虽然陈彦珍离开了教育一线,可是他还常深入到学校访贫问苦,遇到贫困的孩子,他都慷慨解囊,直到1995年他光荣退休。
他是创业老顽童 拿拼与简朴换得了丰沛财富
陈彦珍退休后,脑海里总想到任教时遇到的一些聪明好学的贫困生,想起自己成立助学基金会的梦想。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贫困生,他退而不休,1996年,他筹资10万余元开了一家加油站。
做石油生意,不仅危险而且风险极大,当时陈彦珍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了。为了节约成本,多赚钱,他吃住都在加油站,采取薄利多销方法,用辛苦和勤劳积累自己的财富。就这样他一做就是二十余年,在别人五六十岁就在家享受清福时,他却以七八十岁的高龄,不仅要劳神费脑运筹帷幄制订营销计划,还和年轻人一起干加油等脏活累活。在他的努力下,他的资产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如今他已经拥有两座加油站,资产已过千万。
透过陈彦珍朴素的衣着、衰老的面容,人们很难把这位俭朴老人与一个富豪联系起来。在陈彦珍的家中,门窗桌椅等都十分陈旧,小院子里还有十多个装满水的塑料桶。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是他的老伴用来接雨水的。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李海说:“接下的雨水,用途广泛着呢,可以洗衣洗菜,可以浇花拖地等等。”李海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用接下的雨水,一个月可节约30多元水费,一年就是400多元。在陈彦珍家的一个房屋里还堆着许多纸盒和饮料瓶,这也是他们攒下准备去卖钱的。
陈彦珍夫妇的朴实节俭让人颇为动容,明明拥有如此丰厚的物质条件,仍然甘守清贫,不忘初心捐助贫困学子,人格之伟大令人感慨。
他是爱心传播人 把梦和慈善融合成高尚家风
今年,陈彦珍已经八十岁高龄了,他的资产也有两三千万了。然而,老人一心想着的是年轻时立下的成立助学基金会的梦想,他觉得现在是实现梦想的时候了。从今年六月起,他就开始跑民政、教育等部门。在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和陈贵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完成了申报工作。目前,他的两百万元捐款已打入民政账户,他的“陈彦珍教育助学基金会”已得到政府批准。
陈彦珍对记者说,九月他将举办“陈彦珍助学基金会”成立仪式,当场向生活贫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生捐款15万元,以后每年9月都要开展一次这样的助学活动。陈老表示,他还将投资两百万元,在家乡陈贵镇兴建一幢六层慈善大楼。大楼产权归基金会所有,一到三层办超市,所得收入归基金会所有,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四至六楼免费给陈贵镇贫困的无房户居住。他还立下遗嘱,在他百年之后,由他的子孙做助学基金会负责人,将慈善事业代代相传。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黄黎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