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江豚科考今起正式起航
3400公里,航行约40天,长江江豚科考将于今日抛锚起航。这是时隔五年后,第三次大规模长江江豚科考。昨日,现场指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介绍,此次科考将观测江豚种群数量变化、江豚的种群分布及栖息地变化。
江豚数量6年间下降速率为13.7%
今日,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后,数十人将分别乘坐两艘科考船,航向长江,寻找一种名为江豚的长江豚类。在多数科考队员眼中,江豚看起来圆滚滚,并总是保持微笑。
这种被称为“水中精灵”的长江江豚已在地球生活约2500万年,仅在长江流域发现,是中国特有物种。根据第二次科考结果,目前,种群数量仅为1000多头。其中,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仅有505头左右。这与2006年第一次科考结果相差颇多。郝玉江用“惊人”来形容这样的下降率,“6年间的下降速率为13.7%”。
“水中精灵”变成了“水下大熊猫”。此次科考的“重头戏”就是调查5年间长江江豚数量变化及分布。郝玉江说,科考还会调查长江江豚栖息地环境质量,并对包括岸带环境以及水下噪声等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根据种群考察及环境评估结果,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更为直接的数据支持。
昨日,科考队员在科考船上进行技术训练。记者 信娜 摄
考察结果将于明年3月发布
3400公里,约40天后,长江科考计划于12月20日结束。随后,还将考察鄱阳湖及洞庭湖江豚生存现状。郝玉江说,具体考察结果将于明年3月发布。
科考中,两艘科考船从武汉起航,途经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涵盖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江河支流。
如何进行考察?郝玉江解释,科考方式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将目视观察,并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间隔50公里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江豚栖息地环境。
武汉江豚馆内的长江江豚。 王金淼 摄
【焦点1】
时隔5年为何再次启动科考?
将观测江豚种群数量变动及分布情况
5年后,长江江豚科考再次起航,不免让人心生期待,江豚种群数量将如何变化?对此,郝玉江认为,估计江豚的种群数量仍在下降,速度可能会放缓,具体数字还要等考察结束。
为何时隔五年重启大规模江豚科考?郝玉江解释,根据种群下降速率,每5到6年进行一次考察,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出江豚种群的自然变化。
相隔5年后,通过考察,将观测到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此外,郝玉江补充,还会关注江豚的种群分布情况。根据2006年及2012年考察结果,江豚的种群发布区发生些许变化,甚至出现了空白区,也就是没有江豚分布的区域。其中,2006年发现1个,2012年变成了3个。
同时,还可更全面了解江豚栖息地状况。郝玉江介绍,目前,对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有一定认识,比如水污染、食物短缺等。这一次,还会更全面进行了解,包括水质、底泥环境等。
【焦点2】
“目视观察”是否科学?
每艘科考船配7名“目视观察员”轮班
是否能准确观测到江豚,成为此次科考的基础。在两艘科考船上,分别有7人被称为“目视观察员”。他们将通过望远镜观测水面是否出现江豚。郝玉江解释,江豚一定会出水呼吸,一分钟出来两次,每次露出水面仅持续2-3秒。
因此,目视员只是看到江豚出水的一刻。郝玉江说,通过这样的目击率,再经过一系列计算,从而估算出种群数量。他解释,这种方式会存在误差,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科学和准确的方式。
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此次科考也作出调整。郝玉江介绍,一方面采取了轮班制,每半个小时会进行调整,防止人眼疲劳,产生错觉。同时,此次也引入无人机遥感镜头进行监测。“无人机对于人眼观察是一种矫正,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准确”,郝玉江说。
【焦点3】
长江豚类保护现状如何?
江豚种群数量“断崖”式下降,江豚保护逐渐“加码”
这并不是针对长江江豚的第一次大规模科考。2006年第一次科考中,江豚种群数量为1200头,经过估算,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种群数量的一半。2012年第二次科考后,这一数字变成了1045头,长江干流仅为505头。
江豚种群数量“断崖”式下降,江豚的保护也逐渐“加码”。郝玉江举例,包括升级江豚保护级别,建立江豚保护区等,这些方式都带来积极改变。
据了解,五年间,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等江豚保护区相继成立。2017年,4头江豚迁入何王庙保护区。截至今年4月,该保护区内江豚共12头。
这是今年启动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迁地保护项目的一部分。根据计划,将从鄱阳湖水域挑选8头性别、年龄、亲缘关系等均合适的江豚,运输、释放到湖北监利何王庙/湖南华容集成垸保护区及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从而补充上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自然种群数量和结构,促进迁地种群发展。
这样的保护力度也许可以让白鱀豚的“悲剧”不再重演。第一次科考中,考察队并未发现白鱀豚的踪影,通报称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此后10余年,再无公开发现白鱀豚资料。此次科学考察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说,从感情上来说,我们并不愿宣布白鱀豚“野外灭绝”。
这一次科考中,科考队员也将重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记者在科考技术手册中发现了一项名为“发现白鱀豚预案”的内容,其中写道,“无论哪一艘考察船,如果发现白鱀豚,考察立即终止。首先获得照相识别的图像信息,并立即通知另一艘考察船等”。郝玉江说,看到白鱀豚,会立即停下来,开始观测。
来源丨新京报
记者丨信娜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