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胜--从大冶刘仁八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成功之路的起点留有这样的故事...

红土地上迎新生

刘仁八镇位于大冶市西南部,总人口39000余人。这里曾是彭德怀、王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一块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地。如今,在和平年代里,从这片红土地走出来了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正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昌胜,一位地道的刘仁八村人。

刘仁八村石牛居民小区8号,刘昌胜出生的地方

刘昌胜院士降生的刘家祖屋

刘家祖屋正是现在刘仁八村石牛居民小区8号所在地,由刘昌胜院士的曾祖父建造。1967年农历6月的一天,刘昌胜于祖屋降生。出生后,刘昌胜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及三个叔父住在一起,在此度过童年时代!


寒门苦读出学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儿不假。七、八岁的时候,正当读小学的刘昌胜每天放学回家后要在家里做家务,忙至晚上才能利用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物的时候借助灯光学习。

图文无关

刘昌胜母亲纪桂珍说道:“晚上读书,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那他没有让我们操多少心”。

正是凭借着勤奋刻苦地学习,刘昌胜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成绩总是保持名列前茅。1982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冶师范学校。

刘昌胜院士当年读过的小学

刘昌胜院士的母校 大冶四中

刘昌胜院士的母校 大冶师范学校


师范毕业迎转折

1985年,师范学校三年学制期满,依惯例,刘昌胜应该会分配至中、小学教书。可命运眷顾了一直很勤奋刻苦的刘昌胜,他迎来了人生重大转折点。1985年大冶师范学校获得了湖北大学本科、专科招生指标各一个,湖北大学决定以笔试招考的形式从当时的6个毕业班(300余人)里挑选两名优秀毕业生继续赴湖北大学深造。据刘昌胜胞弟刘昌寻回忆道:“后来我们湖北大学来了两个(上大学的)名额,一个专科一个本科,大冶师范就按考试的成绩(推荐),我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本科的湖北大学的录用名额”。此次百里挑一的招考,刘昌胜获得全校第一的名次。意味着刘昌胜考上大学了。消息传至家里,家里人都十分高兴,可家里却一贫如洗,仅有的七亩田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刘昌胜的学费、生活费从哪里来?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父母毅然决定支持刘昌胜继续读书深造。母亲耕地养活一家人,父亲去镇上林场打零工为其挣得学费、生活费,一年365天不休息地为其每月寄去50元学费、生活费。十分争气的刘昌胜不负家人期望,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最终成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功成名就报家乡

1989年,刘昌胜在湖北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后又于1992年获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再到1996年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刘昌胜在上海华东理工技物所,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支部书记;1999年至2008年,他任华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今,他也是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其间,2005年3月至9月成为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教授。其主要科研成果是将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用于人体组织修复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相关机理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自固化磷。现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11月2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昌胜院士在实验室

功成名就的刘昌胜没有忘记依然贫困的家乡,叮嘱胞弟刘昌寻为村里寻找扶贫致富项目并适时来沪招商。于是,2014年8月份从宜昌、江西、浙江、广西等地考察生态农业项目回来后手持可行性方案的刘昌寻与市人大、市项目办、刘仁八镇政府领导一同前往上海找到刘昌胜院士。最终,刘昌胜院士同意在刘仁八镇发展栀子黄种植。刘昌胜院士说:“刘仁八村地处山区,栀子黄四季常青,可以绿化荒山;每到开花季节,满山飘香,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收获时节,栀子黄可做加工原料,有收益;一举多得,是个好想法。”

2017年5月份刘仁八镇李家堰山上开满栀子花

栀子花

2015年,依托市镇两级推动和刘昌胜的技术支持,刘仁八镇大力推广栀子黄种植。截止目前,该镇有栀子黄种植基地近万亩,部分基地已实现收益,其中大庄村的300亩基地在今年实现纯利润十余万元。近期,刘昌胜院士还组建专业团队,专为把家乡打造成融合生态农业种植、深加工与乡村旅游的特色村提供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撑。

见习记者:刘爽

编辑:吴海燕

值班编审:程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