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我国全面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适龄健康的市民参与无偿献血,但缺血现象仍旧比较普遍,我市也不例外。病人有时候需要输血,工作人员只能动员病人互助献血(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的形式之一,献血者与用血者之间通常具备直接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关系,或者间接的某些社会关系),这种现象持续了不少时日。但随着加强宣传、系统内献血、单位组织献血等方式,我市无偿献血状况开始逐渐改善。
困境:医院出现“血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整个黄石地区的用血都是从黄石中心血站出来的,因为血源紧张,很多时候黄石中心血站也“缺血”。以产后大出血为例,一般需要1200—1600毫升的血,但医院长期库存只有2袋(800毫升)的血,可用2小时。遇到这种情况,家属认为是医院不给血,但实际上医院也没有血。
“基本上大冶地区以前都是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和输血科主任张茂海告诉记者,一般“血荒”发生时,家属们都非常着急,跪着哭着求血的情况偶有发生,个别人可能会大吵大闹。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妇女跪在医院四楼求血和一位50多岁的老人跪着求血。其实,病人跪着求医院、医生,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张茂海说,数据显示,市人民医院2015年用血6043个单位,互助献血1048个单位(占用血量的18%),而无偿献血所占比例不超过5%。
原因:无偿献血人数过少
中心血站和医院的血不够用,追其主要原因,还是无偿献血人数太少。目前,市人民医院门口采血车的才学工作,由黄石中心血站完成,目前无偿献血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居民,而是学生和军人,其中学生占了大多数。
为了缓解“血荒”,我市卫计系统每年都会安排1、2次献血,而市人民医院也会回收手术血液,但还是不足以应对临床用血的紧张状况。
一般献血后身体会有轻微的不适感,因为这样,一些市民认为输血可能对身体不好,所以不愿意献血。事实上,这种不适感属于正常现象,一般2—3天就会消失,甚至有些时候,不适感是献血者的心理作用。
张茂海表示,虽然报纸、电视和医院都在呼吁无偿献血,但部分市民不能理解既然是无偿献血,为什么要收费。“实际上,那个费用是收的储存费和检测费,并不是血的钱。”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市医务工作者身边的人,通过医务工作者的普及和号召,一般都愿意献血,但这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范围辐射。要想解决“血荒”,还是需要增加无偿献血的数量。
现状:多方努力初见成效
“以往每次在手术前,医院为了以防万一,都会告知家属找人互助献血,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缺血的现象,医院就会去血站预约用血,或者告诉家属在2小时内找人献血。”张茂海告诉记者,以前基本上每天跑一次血站,但不是每次都能拿到,到今年,一周可能就去一两次,“血荒”的情况有了好转。
据了解,近2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一位政协委员把临床用血紧张情况反映到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今年3、4月份,人大、政协与卫计局工作人员多次到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实地调研血源紧张情况。
“今年到现在为止,包括卫生系统在内,已经有物价局、法院、罗桥街办等单位有组织地进行了无偿献血活动。”张茂海说,这对大冶地区临床用血紧张状况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相信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宣传鼓励无偿献血力度的加大,大冶无偿献血工作会早日走出困境。(今日大冶 记者 刘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