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月子文化”差异:中国女人当“女王” 德国生育像感冒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22日刊登德国华人作家、知名媒体人张丹红的《闲话德国:月子的文化差异》一文,记述了中德两国对于“坐月子”的话题讨论,剖析了两国文化的差异,文章摘编如下:

对中国女人来说,月子是她一生中最受关注和呵护的美好时光,而在德国,月子这个词已渐渐被人遗忘。

德国人很难想象一个月不通风、不洗头、不下床,至少我这一代的中国女人在生了孩子之后会面临这样的要求。我们的妈妈会或多或少地严格执行,因为她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对待她们的。

当我在德国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曾经抱过这样的幻想:天高皇帝远,不用坐月子了,结果证明是幻想。妈妈在电话中说:“你已经过了30岁,风险很大,我必须过去。”我只能说:“您要是想再见我一面,我不拦着。”

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我生育第二天就爆发了。妈妈到医院来看我,第一件事就是把窗户关严。但随之进来的护士马上又把窗户打开了。我笑着对妈妈说:“德国人是‘新鲜空气狂’,你斗不过他们。”之后,我下床、淋浴、湿着头发走回窗户大开的房间——所有的月子禁忌一起打破,惊愕写在妈妈的脸上。

好在出院后我们很快“休战”了,这主要是因为妈妈的宽容。她意识到在德国坐月子的不现实,于是集中精力做饭、做家务,不再干预我的行为,我们还讨论了中国坐月子的习俗。在她看来,月子里的女人身体虚弱,容易受寒,不注意的话会为未来的疾病埋下种子。我反驳她:不讲卫生同样危害身体,这时候妈妈总是说: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前辈的经验总没有错。

这是大约20年前的事了,在这期间,中国和德国的月子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兴起了月子热,各种月子中心、月子会所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里,陈规陋习被抛弃,年轻妈妈可以洗头,但要用姜水,或是特制的中药洗头水;护理人员给婴儿洗澡,换尿不湿,并在妈妈奶水不畅的情况下提供咨询,全套月子服务的费用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更愿意享受自家四壁温馨的也可以请月嫂上门,拥有基础婴儿饮食和护理知识的女性就能胜任这份工作,报酬可达8000到1万元人民币。月嫂的工作其实是每位妈妈下意识都会做的,因此我不认为中国妈妈不敢自己去实践,高薪雇月嫂的动机应当是:一辈子怎么也该有一次尝尝做女王的滋味,毕竟月子前和月子后的生活足够辛苦。

在中国月子文化日新月异的同时,“月子”这个词正在逐渐从德语里消失。年轻妈妈运气好的话,孩子的姥姥可能来家里帮几天的忙。女政治家或超级模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育就像感冒一样,一个星期之后就会恢复正常。传统的助产士职业正濒临灭绝,而这好像是立法者的目的:自由职业的助产士每年必须缴纳的责任保险费高达6000多欧元。10年前,这一费用只有今天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这两种月子文化的差别如此之大呢?对中国人来说,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为两个家庭实现这一梦想的女性是英雄,于是她会得到大熊猫一样的宠爱。而在德国,生孩子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仕途的挫折,对年轻家庭来说意味着经济上的负担。换句话说,谁要孩子谁是自讨苦吃。在这样的冲突当中,妈妈必须尽快恢复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角色。

就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生育是女性最美好的经历。假如哪天助产士在德国消亡,我已经答应女儿们,将充当她们的全职月嫂,没有禁忌,不计报酬。

来源|新华网

记者|武思宇

责编|江楠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