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丨老家年年都有“鱼”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立春刚过,余寒未消,再加上阴雨天气,出行的人并不多。可大冶市陈贵镇铜山口村堰湾朱的老老少少们都既期盼又欢喜地围在门口塘旁紧张观望,场面十分热闹。原来,湾子又打“过年鱼”了。

“哇,红色的鲫鱼!”大大小小的鱼从大竹篮内倾倒而出,活蹦乱跳地摊在塘边的水泥场上,引发了孩子们一阵阵新奇的惊叹。

打“过年鱼”是大冶农村的春节习俗。在物质短缺的旧年里,打“过年鱼”是一项仅次于唱大戏的集体活动,这一天,一大湾子的村民早早围在门口塘边,焦急地等着盼着,巴望着在塘底忙活的好把式们能多捞出些大鱼肥虾,好润一润一年没沾几口荤腥的干涩喉咙。

“每捞出一网兜鱼,大家都会发出一声欢快的惊呼。”堰湾朱31岁村民朱中华对儿时隔壁张泗朱湾打“过年鱼”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感受着邻湾人分鱼到家的喜悦,幼小的朱中华特别希望自己的湾子也能挖口塘,这样家里每年也能分到几条鱼解馋。

挖塘,不仅是幼年朱中华心中的美好愿景,更是堰湾朱全体村民的夙愿。

堰湾朱紧邻铜山口矿,是铜山口村的大湾子,有400多人口,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虽然湾里喊挖塘喊了几十年,但一提到要占用自家的菜地,总有人不愿意,挖塘一事也就一拖再拖,可村民们要挖塘的呼声不减。

直到2010年,借着“三万”活动的东风,在该湾村干部朱步云的主持下,投入40万元,湾子收拢了土地面积,在祠堂门口修了一口2亩见方的水塘。还将塘堰勾缝,围上白玉石栏杆,既坚固又美观,成为当时“挖万塘”工程示范,引来各级领导干部参观学习。

“前段时间,祠堂后的老朱家发火,大家伙排成长队,从塘中打水,齐心协力将火给扑灭了。多亏这塘水,不然祠堂也会被大火连累。”湾里人对这门口塘的修建赞不绝口。

塘修好后,迫不及待的村民们当年就投放了鱼苗,当年,各家各户都分到了几条期盼已久的“过年鱼”。此后,堰湾朱人每年放鱼、打鱼,从不间断,这些动作,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仪式,一种文化传统,深深刻进村民们的心中,挥洒不去。

“打了‘过年鱼’,家家都有鱼,年年都有余!”朱教明老人看着盆中自家分到的鱼,难掩喜悦地说,“今年分到了1条鲢鱼,2条鳊鱼,6条鲫鱼。其实,鱼多鱼少不打紧,就是觉得打了‘过年鱼’,才有了过年味。”

“过年回老家,除了走亲访友,就想着能再尝尝自家门口塘的‘过年鱼’”。常年在外打工的朱年胜今年还下水捞鱼了,说起打“过年鱼”,他喜不自胜,“啥叫过年啊,回家了才叫过年,有鱼了才好过年!”

朱步云是堰湾朱人,在村里任职的他,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已成长为铜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当年修塘到每年打“过年鱼”活动都是由他主持的。在他看来,改革发展的经济浪潮,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使得很多诸如朴素、勤俭、忠厚、孝义、团结等优良的乡村文化传统难以为继,甚至还让乡村沾染上拜金、奢侈、低俗、唯利、崇恶等坏习气。抵制不良习气入侵,重振日渐式微的乡村文化,保持农村这块乡愁净土,刻不容缓,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湾子的一头正在建一座汉唐风格的文化活动中心,高檐黑瓦,古朴敦实,亦如堰湾朱这个湾子给人的感觉。朱步云打算将朱子家训刻上墙去,时刻提醒族人不忘仁根、不忘善本。

据了解,陈贵镇有水塘450口,其中,用于集体养鱼的水塘有380多口。在河长制工作的推动下,这些水塘将进一步固化洁化美化。与此同时,该镇还将在现有的36座文化礼堂、300多座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通过建好用好管好村民的文化阵地,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呵护好村民的精神家园,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昌盛,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来源丨今日大冶

通讯员丨柯婷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