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白色伤痕” 绘就生态画卷

一台台挖掘机挥舞着巨臂,液压破碎锤像啄木鸟一般进行坡面清方,为客土喷播或马道植绿作最后的准备……连日来,记者走访金湖、殷祖等多家开山塘口生态整治工程现场,所见所闻倍受鼓舞。

随着全市开山塘口生态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一座座已关停的露天采石场被围建起来,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不久的将来,原来寸草不生的岩石将披上新绿,曾经布满“伤疤”的山体将会逐渐恢复生机,呈现在市民眼里的将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风景。

生态欠账  绿色山体爬满“白色伤痕”

驱车行驶在大冶域内大广、咸黄高速,抬头一望,沿线一座座露天采石场就会扑面而来。在墨绿的群山反村下,一道道巨大的白色“伤疤”从眼前飞逝,触目惊心。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大冶人来说,对于这些“伤疤”由来的记忆犹新。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这里曾经炮声隆隆,烟囱林立,灰尘漫天。那时,露天采石场星罗棋布。

家住还地桥镇屏山村胡山下湾的胡师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晴天开口满嘴灰,雨天出门两腿泥。睡觉时突然一声炮响,人都吓得从床上弹起来。”因为放炮开山,靠山的村民搬离了;常年弥漫的灰尘覆盖了田地,使得土地不适合耕种,更多的村民只能选择离开,外出打工谋生。在长年累月的炮声中,山体变得面目全非,仿痕累累。植被减少,河流干涸,山体裸露,灰尘漫天。胡山下湾只是我市开山塘口导致人与环境矛盾突出的一个缩影。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有数千年的采矿冶炼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市矿产开发活动十分普遍,国有矿山一度多达7家(仅武钢就有4家),累计向国家提供了铁矿石1.8亿吨、铜矿石1.4亿吨、煤炭3100万吨,贡献利税约140亿元,对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矿区生态环境日益劣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危害日益凸显,地质灾害频发。

近年来,随着大冶“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改革活市,建设美丽大冶”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进一步对资源开采造成的脆弱资源环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复治理。特别2014年以来,我市按照“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民生权益,促进资源有效整合”的总体目标,启动了“五边三化”修复治理工程和露天采石场专项整治行动,在河湖边、城区边、干道边、集镇边、生态风景旅游区边不再设置露天矿业权。全市74家露天采石场,关闭42家,关停整顿27家。

痛定思痛  计划两年修复治理39家开山塘口

不可忽视的是,矿山关停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矿山开采留下千疮百孔的关停废弃采石场,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景观和对外形象,同时一些严重的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矿区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生态恶化为代价渐渐成为共识。42家关闭开山塘口中,财政资金已纳入治理3家,剩余39家怎么办?

2017年底,我市正式启动开山塘口生态修复计划。两年内,由市财政出资对境内已关闭和历史遗留的39家开山塘口全部进行修复治理,总估算投资金额4.8亿元(其中2018年实施大广、咸黄高速沿线可视范围开山塘口治理20家,估算投资金额2.62亿元)。剩余的历史遗留矿山和今后逐步关闭的露天矿山陆续纳入后续治理范围。

这是一笔数亿元的资金投入,但市委、市政府没有迟疑,态度很坚决,“必须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欠账迟还不如早还”。

为高效快捷推动开山塘口治理,我市先后两次赴浙江省湖州市学习考察先进技术和经验。今年6月,我市将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列为“治山行动”,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运行机制进行督办,并成立开山塘口治理工程指挥部。

“坚决要打赢这场硬仗,要让这光山披上绿装。”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入介绍,指挥部成立以来,市国土资源局以指挥部办公室名义组织各乡镇主要责任人赴黄石金山开发区学习开山塘口治理经验,组织召开督办推进会2次,印发通报2篇,到各乡镇现场指导、协调相关工作50余次。

今年6月25日,殷祖镇永发碎石厂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全市开山塘口生态治理工程的序幕。截至目前,2018年实施第一批治理任务的金湖、殷祖、大箕铺、灵乡、罗桥等五个乡镇(街办)均已设立分指挥部,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倒排工期,各项工作按进度有序推进。金湖街办6家、殷祖镇2家已启动工程实施。第二批治理任务的还地桥、保安、金牛、刘仁八等4个乡镇正在进行勘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

技术创新  让光秃秃的岩石上长出绿草

据介绍,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按照“宜绿则绿、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生态修复整治,不仅是要整治,还要植绿,更要保证绿植存活。更何况采石场山体高度普遍在50米以上,坡度多在70至90度。裸露的岩石在夏季的极端气温下,最高温度可高达50℃,况且水源匮乏,要保证绿植存活、生长都成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岩石上植草,难度不亚于荒漠,治理成本比开采效益多十倍。一棵小草,要在石壁上扎根、存活、成长,都极为艰苦,所付出的人力、物资成本巨大,其山之高,其坡之陡,治理技术难度之大,治理耗费成本之高,不言而喻。

“困难再大也得克服,要让石头上长出绿草。”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罗光平介绍,开山塘口整治,根据不同地形地貌,采取两种不同修复治理工艺。针对靠近公路和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且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采石场,采用“坡面清方”“客土喷播(或格构护坡)”“植被绿化”治理方案;针对其余矿山采用“坡面分合阶削坡(留设马道)+马道植被绿化+支挡排水工程”的治理方案。

随着客土喷播、马道植被绿化等最新技术的运用,部分碎石厂的青灰色山体开始被土层覆盖。土层上将会长出小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山顶、山腰上还布设了水管,经过一年多流灌并护,这些植被不再需要人工供水,基本进入自然生长状态。时间长了,曾经裸露山体将会披上绿装。

响应号召  原碎石场老板争当“植绿人”

“一定要将这些伤疤修复,为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原露天碎石场的老板也响应起号召,当起了“植绿人”。

在金湖街办角田碎石厂开山塘口治理工程现场,几台挖掘机忙碌着,正在清除高陡边坡的危岩坠石。坡下不远处,一位中年男子正密切关注挖机作业过程。

烈日暴晒下,他汗流浃背,却没有丝毫退意。

他是这家碎石厂原老板柯锡正,目前正协助工程人员整治塘口。

谁能料想,曾经挖山掘石的“毁绿人”,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植绿人”。这种角色的大转变,让记者十分好奇。

“欠下的生态债,一定要还上。否则心里会后悔一辈子。”柯锡正说,原来开碎石场是为了赚钱,但是开山采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自己心里明白的。露天碎石场关停了,欠下的“生态债”该还了。整治露天碎石厂是一项民生工程,他坚决拥护。

“石头是我挖的,哪里容易塌陷,哪里需要削方,自然我最清楚。”为了工程顺利、快速实施,柯锡正每天一睁开眼,就赶往整治现场,直到工人们下班后,他还得巡视一下现场才离开。柯锡正希望能为碎石厂修复治理尽一份力,让这光秃秃的岩石重新披上绿衣,还给周边一个好环境,给周围群众一个交代。

毁绿容易,植绿不易。与柯锡正在一起的,还有“植绿人”王育松。王育松是该处开山塘口环境整治工程经理,每天在工地上呆上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采访中,他边研究施工图纸,边拍着胸脯说:“这是一件关系大冶民生的大事,容不得丝毫马虎。请大家放心,我们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从毁绿到植绿的转变,体现了柯锡正这位个体老板的对生态修复建设认识的转变。这不仅是个体认识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座城市发展观念的转变。很多市民都在或多或少尽己所能地从事着植绿保绿的工作。

连日来,记者行走在多个开山塘口生态治理工程的现场,所见所闻皆倍受鼓舞。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开山塘口生态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白色伤痕”将得以抚平,破碎的山体将重新坚挺,光秃秃的岩石上将长满花草,废石嶙峋的露天采石场复垦还绿……塘口铺绿,青山蜿蜒,也将指日可待。

来源 | 今日大冶

记者 | 李文娟

责编 | 罗仲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