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3月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南极首个雪下工程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中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完成了站区能源供给、取暖保温、融雪供水及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太阳能组成的新能源系统,取得光伏电池、风力机组、低温部件、特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新能源在中国南极考察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

鳞虾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考察队首次在阿蒙森海东区实施多学科综合调查,初步发现阿蒙森海东侧的彼得一世岛周边可能存在磷虾繁殖地,为帮助科学界探寻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科考队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实施了6个断面19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东侧海域夏季海洋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等有了基本了解。调查发现,阿蒙森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低于罗斯海,但在特殊海域生物量很高,浮游植物对铁的响应高于罗斯海。

发现获取古老冰芯新区域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探位置和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本次考察期间成功完成东南极冰盖冰脊B地区探测,发现冰盖深部完好保存了超过100万年的连续冰层结构,冰脊B地区最有可能成为获取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

依托“雪鹰601”固定翼航空平台,考察队首次成功完成空投海洋温盐深仪的试验,为南大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国家。

核心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正在重塑中国南极考察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格局。

——在西风带关键海域成功布放中国首套监测浮标,标志着中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浮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大提高南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能力。

——首次在罗斯海进行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水下机器人试验,并获得成功。它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南大洋综合观测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南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

“南极科考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人类探索南极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说,展望未来,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加系统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更好地造福人类。


来源 | 人民网

责编 | 董行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