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共”强“三力”积极建设医共体

           

市委书记王刚调研督导医改和医院文化建设工作。

2017年8月,根据中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结合大冶市实际,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行业监管、城乡一体”思路,大冶市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大冶市总医院。总医院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在市医管委领导下履行办医职责,市医管委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局,负责医管委日常工作、行业监管,代表市政府对总医院及所有公立医院及院长实施年度考核。总医院拥有经营自主权、经济分配权、人事管理权、院长聘任权和运行管理权。            

一年来,总医院以“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盯“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总体目标,按照“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整体思路,大力开展建设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机制共建,激发内生活力            

在总医院带领下,医共体内医疗机构积极创新思路,重建运行机制。一方面,夯实三项基础工作。一是根据现代医院管理有关指导意见,及时制定《大冶市总医院章程》,一切工作围绕章程执行;同时,出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暂行办法和绩效考核考评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二是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权利、责任以及院长薪酬标准。三是选优配强基层医疗机构领导班子,今年以来,14家基层医疗机构共新聘院长10名,续聘4名,解聘院长5名;新聘副院长12名;市人民医院解聘副院长3名,新聘副院长3名。另一方面,探索三项改革实践。一是医共体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共建“院长统一聘任、人员统一调配、绩效统一标准、物质统一采购配送、财务资产统一监管、业务工作统一考核、党建工作统一部署”的“七个统一”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医共体内生活力。二是建立总医院人才池,实行市招乡用,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进行统一调配,市政府建设人才公寓,供引进医疗高端人才居住,增强了人才吸引力。三是出台《大冶市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暂行办法》,以“两个允许”为指导意见,以医疗工作量为主线,以效能效率考核为抓手,突破总量,激发想干事、能干事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            

总医院根据“整合、联合、搞活”原则,力求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提升。            

一是引进武汉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聘请28名武汉不同专业专家成立大冶医疗卫生发展专家(武汉)顾问团,通过设立“武汉名医堂”和“武汉名医工作室”,邀请武汉不同专业的专家定期前来坐诊、指导,让市民在家门口可直接享受省级专家医疗服务。市人民医院积极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联体,聘请同济医院妇产科教授陈刚担任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将病理科托付武汉同济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同济医院医联体带动大冶医共体发展。同时,各相关专业积极加入武汉各大医院专科联盟,提高专科服务能力。            

二是促进县级人才、技术资源下沉。将市人民医院人才、技术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选派业务骨干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有序安排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晋升前下基层服务,目前已有27名中高级职称医生晋升前下基层会诊、手术100余台次;同时组建巡回医疗队,积极下乡进村开展巡回医疗工作,目前巡回医疗队已下基层开展巡回医疗服务8次。            

三是以信息化和物流为支撑,建设“七个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远程会诊、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诊断、120调度指挥、药械耗材采购、消毒供应、临床技能培训等“七个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同质化管理”,更好地为基层群众健康服务,降低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和人力成本。            

黄石人大来冶市调研医改工作

三、责任共担,凝聚工作合力            

医共体是医疗服务、责任、管理、利益、发展共同体,在打造责任共同体的同时,总医院将责任共担作为凝聚各方工作合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是在“分级诊疗”中凝聚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合力。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要求,开通15家基层医疗机构“健康之路”分级诊疗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病人少跑路。自分级诊疗平台建立以来,至2018年12月30日止,通过平台转诊病例268人次,其中上转179人次,下转89人次,合理的就医格局正逐渐形成,患者便捷就医感受正逐步提升,诊疗费用不断下降。            

二是在签约服务中凝聚市(县)、乡、村医务人员合力。组建以乡村医生为基础、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市人民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99个,定团队、定职责、定内容、定流程,为38万常住人口开展“公卫+医疗+村医”模式的签约服务。            

三是在支付改革中凝聚医疗、医保合力。一是明确总额付费怎么“总”,按照“总额付费、过程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市本级当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预算总额(减扣留项)全部纳入总额池,由市总医院统一管理使用。二是明确合作医疗机构怎么“选”,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居住地理位置、就医习惯和患病病谱进行分析,并对我市地级市和省级医疗机构在过去医疗服务过程中质量、能力、控费情况、病人满意情况调查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市医保部门定点机构中筛选黄石市级合作医疗机构10家,省级合作医疗机构14家。三是明确174个向上转诊病种怎么“定”,经对我市城乡居民疾病谱进行分析研判,根据我市目前医疗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等原因无法治疗的疑难病症、罕见病例、未设置病区的临床专业患者、传染性疾病需定点救治等确定向上转诊病种,执行动态调整,定期修订。四是明确总额付费怎么“付”,属于《大冶市向上转诊病种》174个病种并办理转诊手续的补偿费用据实结算;对101个单病种和85个协议病种,按规定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病种费用标准限额结算;普通病种,黄石市市级合作医疗机构按协议人次定额标准结算;同时,积极开展按人头付费、病种付费、床日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通过医保总额支付改革的探索,深化医疗、医保联动,全面推进大冶医共体建设。

总医院挂牌

           

四、大冶医共体建设成效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能力普遍提升。新体制和新机制的运转,使医共体内政令更加畅通,行政执行力显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院容院貌普遍得到改善,布局流程更加合理;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运行成本较改革前下降 5 %。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职工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较改革前增长3.5%,医共体内干部职工参与医改积极性明显高涨,由过去只有干部参与改革,变为全员参与改革。            

三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外转病人逐步减少。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与共享措施,改革后医共体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形成了医疗服务的“两升两降”局面。门急诊总人次与改革前同比上升6.8 %,出院总人次同比上升0.7%,住院患者市域外转率同比下降4.3%,药占比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降幅达4.5%。            

四是群众得实惠,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改革后大冶市形成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冶市域10分钟医疗圈形成, 市民在家门口可直接享受省级专家医疗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医共体内门急诊次均费用较改革前下降1.1% ,出院平均费用下降6%;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较改革前下降1.9% ,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下降4.2% 。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是基层医疗机构末端信息化水平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功能更加完善            

医改在路上,医改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改革,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且政府持续投入宜增不减;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并主动放权;需要医疗机构自身持续强化内部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自觉履行公益性;需要上下医疗机构通力合作,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工作;还需要依靠强大的信息化支撑。            

医改永远在路上,虽然目前医共体建设工作取得一点成效,但成效属于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属于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且当前的工作离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在于服务能力不够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等。下一步我们将更加依靠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依靠各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依靠行业主管单位的监管与指导,以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全面对接武汉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加为大学科建设和医疗新技术应用力度,为实现“对接武汉、鄂东领先、全省示范”,办人民群众满意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不断努力。            

“健康大冶·幸福铜都”行动——服务百姓健康服务周大型义诊








(作者:许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