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春明)提起杨启军,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今年初他奋不顾身勇救落水的饶某的事迹,在殷祖和阳新县三溪镇传为美读,大家都赞他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19日中午午休时间,记者来到杨启军的工作单位采访,了解到他惊险万分的救人故事和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作风。
跳入冰冷池塘英勇救人
这是他军人的本性
肤色黝黑,讲话掷地有声,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做起事来细心沉稳。初见杨启军,这个50岁的汉子,一言一行中透露出一种军人沉稳干练的作风。谈起年初救人的细节,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2019年1月26日,临近年关,一场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这一天,刚好星期六,忙碌了一周的杨启军像往常一样赶回老家殷祖镇胡六村,给病重的老母亲送药。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杨启军牵挂二老,隔段时间就要回去探望一次,拎些物品、捎点药品,嘘寒问暖。
当天傍晚吃过晚饭,杨启军烧了一炉蔸子火,一家人围在火炉旁闲聊家常。突然,离家不远的水塘中传来“啪”的一声,由于大门正对着水塘,军人的反应、职业的敏感,让杨启军“嗖”的一声站起来,冲出门外。到达池塘边,杨启军发现一辆白色小轿车侧翻在门口塘中,而且底部朝天,正慢慢往下沉。
“不好”,凭着多年的驾驶技术经验,杨启军立刻明白,肯定是夜晚视线不好,造成车轮打滑掉进水里。说时迟,那时快,他边跑边喊,“快来救人!有车子掉到水塘里去了……”随即他脱掉外衣,噗哧一声,跳进水塘救人。而此时听到叫喊声后,左邻右舍不约而同纷纷向水塘边涌来。
跳进水里的杨启军迅速游向车旁,一摸发现车窗玻璃封闭,用力拍打,车内无反应,于是他叫喊岸上的人员,拿锄头砸玻璃。但是水的阻力过大,锄头入水后轻飘飘的,怎么也砸不开玻璃。这时候岸上围满了人,有几个年轻人已经跳入水中,正朝小车游过来。危急时刻,杨启军灵机一动,他叫人拿来纤子,拴到车轮上,叫喊岸上的人抓住纤子往上拉。在众人合力拽拉下,小车后身渐渐浮出水面,挡风窗和前门露了出来。杨启军再次挥起锄头朝窗玻璃砸下去,一锄、两锄,直到第三锄才把玻璃砸穿。杨启军迅速进入车内,摸到驾驶室中有一人,在周围人帮助下,将人缓缓拉出,放在车架上,立刻按压和人工呼吸,随后他再次进去车内摸排,确认车内没有人后,大家一起慢慢将落水者拉到岸上,再次进行心脏复苏。
由于当时天寒地冻,加上在冰冷的水中浸泡了半个多小时,杨启军上岸后,明显体力不支,手脚冻僵,不听使唤。在给落水者按压时,他自己一头倒了下去。见状,众人立即将杨启军抬到最近一户堂屋内,燃起大火,脱掉其衣服,用热水擦其身子,然后用棉被将他裹住,有一大嫂从家中拿来生姜煮开喂他喝,大家一遍一遍呼喊他的名字,其母亲闻讯后,抱着他哭喊,十几分钟后,杨启军才慢慢苏醒过来。而醒来后,杨启军问的第一句话是“救起的人怎么样了?”在得知“110、120”都来了,但由于时间太长,天气太冷,没有挽回落水者的生命时,杨启军深感痛心和惋惜。
事后得知,落水者是阳新县三溪镇上余村饶花湾人饶某,当天他驾车赶回老家吃年饭,经过杨启军村子时不慎落水,才酿成悲剧。事故后,饶花湾组织一部分人带着礼品专程到杨启军家进行慰问并感谢,而杨启军婉言谢绝。“没把人救回来,我感到惭愧!”他自责地表示道,并自制了一块牌子钉在塘边进行警示。
杨启军见义勇为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人们交口称赞,赞扬他不畏严寒,舍己救人的精神,称赞他是当代的活雷锋。别人问杨启军当时是怎么想的,奋不顾身救人而不考虑自身的安危时,他回答:“当时根本没时间想别的,就是救人,再说我是一名退伍老兵,遇到这种事一定要出手相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启军见义勇为的表现绝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已救人,是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是部队大熔炉里锤练出来的结果,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自我改造的结果,是个人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不断提升的结果。
苦练好技能后毅然回乡
这是他军人的担当
1969年,杨启军出生在殷祖镇胡六村墩上湾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妹三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地处大冶南部山区,交通不便,整个村都很贫困,而杨启军的家更是如此。据他回忆,小时候看到父母和兄长披星戴月,整日辛苦劳作,也仅仅养家糊口。而从十一二岁开始,他就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牛、打猪草、收稻谷……由于家里实在困难,14岁时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
那时,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湾子里集中放电影就是杨启军最高兴的时候,看到银幕里军人们英勇无畏的身姿,他特别羡慕。1986年,镇里招兵,17岁的他瞒着家里人报名了,直到体检政审都合格后,他才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部队了。“母亲当时不愿意我去,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跟母亲说道,孩子大了,要出去闯一闯,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参军也是一条出路。”杨启军说,临走前,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在部队一定要听党的话,不怕吃亏,要为家乡增光。”就这样带着父母亲的牵挂和嘱托,杨启军走进军营,成为广西边防部队一名新兵。
入伍后,杨启军刻苦学习卫生医疗知识和驾驶技术,很快就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学员、优秀士兵、优秀班长、优秀红旗车驾驶员称号,还常年为驻地附近群众义务看病。他多次获得连、队、院、师嘉奖并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96年军事演习和1998年湖北抗洪救灾战斗中,杨启军各荣立三等功一次。
1992年,杨启军的部队换防到广东惠州,他本人也在广东待了8年,2000年,他退役时,本可以留在广东,有更好的工作单位和更为远大的前程,可是考虑到家庭原因,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那时,父母年纪大了,多年的辛苦劳作使得他们身体日渐不佳。母亲患有慢性类风湿和高血压、贫血、哮喘心脏病,父亲有严重胃病。
“我17岁参军,在军队里14年没有机会好好服侍父母、照顾家里,愧对二老和哥哥姐姐。尽管当时在广东已经给我接洽好了工作单位,我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杨启军这样告诉记者。
痛失亲人却绝不失诚信
这是他军人的信念
2000年,杨启军回到大冶,被安排到工商银行工作。工作中,杨启军处处以一名军人的品质要求自己,认认真真,爱岗敬业。他从事后勤工作,驾驶通勤车和运钞车,十年里程35万公里,无违章、无事故。乡镇网点缺少人手,他主动申请到边远乡镇当柜员,并多次获得“先进柜员”“先进工作者”荣誉。采访中,杨启军的同事纷纷告诉记者:“老杨这个人,没话说,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热心厚道,大家都称他老大哥!”
在工作后不久,杨启军娶妻生子。他爱人是黄冈人,没有正式工作,一家人暂时居住在工行招待所里,全家靠他一个人工资维持生活,加之还有父母需要照顾,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4年对杨启军来说,是最为不幸的一年。当年,在外承包工程的哥嫂在一起车祸中双双遇难,他们生前借的债和死后欠的工资接近200万。在忍痛处理完哥嫂的后事后,近200万的债务成为了摆在这一大家人面前的大难题。哥嫂有三个孩子,当时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一个最小的儿子刚上大学,两个大人突然遇难去世,给这个家庭留下巨大创伤。面对巨额欠款,一家人都不知怎么办。这时候,杨启军站了出来,他跟两个侄女做工作。他告诉两个孩子人死债不能死,银行的钱是国家的财富,个人的钱是血汗钱,一分钱都不能落空。“人不在了,但是我们不能让哥嫂去世后还要被人骂。”
他首先把开发商拨付的工程款发工人工资,再和两个侄女一起还银行贷款和亲戚朋友的欠账,并把侄子接到家来一起生活。两个侄女已经成家立业,各有各的家庭负担,他自己的日子也不富裕,但是他跟两个侄女一起坚持每年还一些,一直到现在。“头一年很难,工人的工资是一分钱都不能拖,开发商的工程款不够,我们一家人都在想办法先把这个钱凑齐,当时甚至年迈的老父亲也出了1万元。这几年持续的还账,现在已经快还清了,也辛苦了我这两个侄女!”杨启军这样感叹道。
尽管手头如此拮据,但遇到战友、同事、邻居有什么困难,他都要帮一把。几年累计下来,杨启军帮助了近30个家庭,捐款有5000多元,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一次性从微薄工资中捐款500元。
记者手记
有这么一群人,服役时,他们保家卫国,随时听从祖国与人民的召唤;退役后,在新的岗位,他们默默奉献,以另一种方式作出新的贡献。戎装在身,他们肩负重任;解甲归来,仍是最美的人,他们就是退役军人。杨启军,便是退役军人的优秀代表。
危急时刻,他跳进水里勇救他人;军营岁月,他苦练技能建功立业;退役选择,他为家庭放弃更好前途;亲人去世,他不愿失信坚持偿还债务。他用正直善良勇敢无畏诠释军人风采,他的一言一行激励着身边人。向他致敬!
来源丨今日大冶
责编丨郑琦
总编审丨程霞 卫文军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