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减负也不能下“猛药”,须警惕产生“副作用”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袁汝婷

近日,浙江省公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严控校内考试次数”“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等相关内容引发热议。无独有偶,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这两天也在朋友圈刷屏,文中对“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等减负措施的强烈吐槽,引发大批家长共鸣。

恐怕没有哪对父母,会希望孩子因学业而不堪重负。可是,原本旨在为孩子减轻负担的改革举措,却遭遇了一批家长的“不买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当看到,家长们的“不买账”背后,是并未被消除、甚至在发酵的竞争焦虑,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心忡忡。换句话说,人们担心,一些举措尽管本着减负的出发点,却未必有效,甚至可能见反效。

任何一项庞大的改革,都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些地方制定、细化举措来推进减负,决心和态度值得点赞。

但改革的善意,需要通过科学的路径来实现——治沉疴用猛药,但也要警惕猛药产生的“副作用”。

就目前一些地区拟推行的减负举措而言,家长深忧的“副作用”无外乎两者,一是“谁先减谁掉队”,二是“课上改课外累”。

一方面,每个地区推行减负的力度不同,如果不能“一盘棋”执行,而是A地严格减负,B、C、D地却持续加码,那么,在“一张考卷包打天下”的学业选拔中,被减负的孩子就可能沦为被淘汰的孩子,成为网上广为流传的“快乐的学渣”。这正是家长们的担忧:“认真减负,你就输了”。

另一方面,尽管一些举措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但评价体系的改革却并未同步。教学不超纲,试卷却越出越难,学校不补课,升学却考了又考……在“一分甩千人”的压力下,学校越减压,家长们越焦虑,当课堂教学不足以应对学业竞争,孩子们只好用课外培训加码,陷入恶性循环。

要避免“猛药”产生的“副作用”,首先须明白,减负是“一揽子”工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在这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中,教学与评价是一个连贯系统,不能教学这条腿向东走,评价这条腿却向西迈;同样的,课内与课外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方面,在推进校内减负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监管课外培训这两项关键工作,都要常抓不懈,才不至于让孩子们因为“课上吃不饱”而疯狂涌向“课后加餐”。

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改革教育评价选拔体系,不能用素质教育的办法教学生,却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考学生。否则,“减负就是制造学渣”的竞争焦虑,不仅得不到缓解,还会愈演愈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倾听人民的声音。我们欣慰地看到,面对家长们的焦虑,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最新回应称,将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的现象。

我们更盼望着,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看到,相关举措的推进只是一方面,减负要破除的根本障碍仍是“唯分数论”的评价理念体系。

当务之急,就是要确保,减负的孩子不会成为学业竞争“牺牲品”。

来源 | 新华社

责编丨江楠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