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文化惠民时代强音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春明)奋力崛起的城市,必然有坚定的精神力量;阔步前进的时代,必然奏响昂扬的旋律。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民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喜欢什么、期盼什么,文化工作就要展现什么、推进什么,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要求。

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送戏下乡、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236.98%……种种文化政策、活动,是我市推进文化发展、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

岁月如歌,为实干者留声;时光如诗,为追梦者续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做好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化阵地日趋健全由“最后一公里”向“最后500米”阔步迈进

最近,41岁的港湖村舞蹈队队长李细萍有点忙。为准备高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一个多月来,她每天下班都会和舞蹈队的姐妹们一起到市文化馆排练舞蹈。

“馆里的练舞室免费开放,空调、木地板、落地镜、扶手杆一应俱全,条件太好了。我们舞蹈队成立十年了,人数越来越多,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李细萍告诉记者,早些年,村里没啥文化娱乐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打牌。“现在大不一样,村里有文化站,市里有文化馆,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一起跳跳舞,既能健康身体又愉悦心情,特别好。”

“听说图书室又多了几本新书,我得去借来瞧瞧!”忙完手中农活,大箕铺镇顶枥垴村村民曹茂植直奔文化礼堂,为的只是抢在别人前面读到新书。自从村里成立农民读书会以来,文化礼堂就成了村民的图书室,喜欢读书的风气也在村里渐渐兴起。

在大冶,文化礼堂不只是一个看书的地方。春节时,这里是“村晚”的舞台;节假日,这里又成了文艺汇演的场所。寒暑假,孩子们在这里补习功课;农闲时,村民们在一起写字唱曲。过去传承宗族文化的祠堂,已经变成了群众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

公共文化阵地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依次铺开,全面推进。

投资1200万升级改造的北门剧院,逐步成为市民文化精神高地;文化馆成为了社会文艺团队聚焦地,多个群众性文艺节目获奖;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

目前,全市实现四级公共文体设施全覆盖,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挂牌,是乡镇居民身边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一应俱全,37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村民、社区居民的文化空间,日益完善的设施成为群众学习、休闲的文化空间。98家阅读驿站、643家文化礼堂、1500余家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随时满足着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足球公园、劲牌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先后建成……

日趋便利的文化设施,让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最后“一公里”向最后“500米”迈进。

文化活动日渐丰富由“端菜式”向“菜单式”提升转变

今年1月28日,我市春节文化活动从汉龙迎新春联欢会拉开序幕,随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大冶市春节联欢晚会”、“书香保康·幸福大冶”诗歌朗诵比赛、“军民共读迎新春”、“荣耀2018·梦想2019”等迎春主题活动陆续登场。

与此同时,市艺术剧院、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各乡镇(场)、街办、高新区文体站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通过送戏曲下乡、送电影下乡、赠送图书、歌舞表演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送出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如今,行走于铜都各地,文化之光照耀城乡,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翩跹;大剧院里,各类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成为乡村里靓丽的风景……

文体设施的增强,便利的活动场地让文体服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地气。

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在城区青铜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广场举办的“铜都欢乐大舞台”“青铜音乐节”“湛月欢歌·百姓大舞台”“新年音乐会”等大型主题活动渐成品牌。

保安镇民间文化节、高新区广场舞展演和村落文化节、殷祖的土主会等,这些活动广受群众喜爱,吸引了社会文艺团队的广泛参与,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千场次,参与人数近2万人,观众近50万人次。

充分发挥文化宣传功能,以政策宣传小分队形式,开展文艺演出、文化村村行、送戏下乡、戏曲传承进校园等活动。近三年来,完成送戏下乡530场次,送电影9890余场,送图书8万余册,送培训6万余人次。

此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我市还逐步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嬗变,精准培育文艺团队和文化能人,重点打造一批体现铜都文化特色,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和影响力的文艺队伍和精品作品,原创楚剧《铜草花》《干书记巡堤》在省艺术节展演。原创舞蹈《丰收歌》《快乐的大冶婆娘》《石雕狮乐》《大冶绣娘》、民间曲艺《大冶美》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

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工程、“铜都欢乐大舞台”、“青铜音乐节”、“湛月欢歌·百姓大舞台”、“全民阅读周”……一项项亮点纷呈、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

文化服务日益贴心由“种下去”到“长出来”自然生长

25日晚,市艺术剧院掌声不断,我市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为主题,精心创作大型国庆献礼现代楚剧《我的美丽村庄》正在进行首演,800多名观众享受了这场免费的文化大餐。

“这是我们艺术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心创作的楚剧,力争将其打造成继《铜草花》《干书记巡堤》后新的精品剧目。”市艺术剧院业务办公室主任汪国良告诉记者。在剧院已经工作24年的汪国良,是一名专业楚剧演员。据他回忆,过去,都是哪里搞活动,或者有喜事,就请他们出去表演,现在则是他们主动走出去、走下去,送戏下乡,进社区、进学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过去20多年,一到腊月二十九晚上,陈贵镇天台山村下庄屋湾的文化礼堂门前,早早地围满了来看“村晚”的村民。台上快板演得投入,台下看得热闹。歌舞、戏曲、话剧、小品、杂技、走秀等20余个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筹自编自导自演。

据了解,该村自办“村晚”的传统已经延续了28年。“那时候过年大家天天打牌,没意思,想搞一些更新奇和有意义的事儿。”下庄屋湾“春晚”的发起人郭盛龙告诉记者。

在我市,像这样的农家“春晚”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许多乡村精心准备的“年夜饭”。除了村民自发的文化活动,当地政府也注重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节庆假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两节”期间,我市都会举办元旦专场文艺活动、大冶市新年音乐会、全市优秀社会文艺队伍展演等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文体活动5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60万人次,掀起节日文化的新浪潮。

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埋下去”激发“长出来”,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于基层群众,必须坚持精准服务,全方位满足百姓文化需求。从“别人请”到“自己去”,我市着力构建“将舞台建到群众身边、将活动送到百姓眼前”的城乡舞台体系,着力打造了“铜都欢乐大舞台”、“文化村村行”、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拉近了群众“心理距离”,吸引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各方合力施肥、浇水和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化种子逐渐发芽、抽穗、开花,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也被激活了——利用文化馆、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目前,全市有铜管乐队、业余剧团、舞龙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等社会文艺团体100余支,农村(社区)舞蹈队1000余支,文化志愿者3000余人。

“当前,我市已提出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将按照‘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培植特色性,注重群众性’的总基调,一年一标准,逐年有目标,力争用3-5年时间,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着力推出影响较大的文化精品,着力建造文旅融合的文化基地,着力建设功能完备的文化设施,着力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加强展示魅力的文化宣传,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事业‘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奋斗目标。”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桂仙表示道。

来源 | 今日大冶

责编丨罗仲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作者: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