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地震往往伴随次生地质灾害,暴雨常常与洪涝灾害“如影随形”。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制定高效救援方案、安排救援队伍?暴雨来临前,如何精准预判、科学减少损失?
日前,市普查办负责人陈应胜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这些自然灾害普查数据将助力我们精准研判,更加精准掌握大冶156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风云变幻’”。
问: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
陈应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安排部署的9项重点自然灾害防治工程之一。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突出特点,通过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可以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手段,是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途径。
问:我市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具体内容是什么?
陈应胜:本次风险普查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七项任务”。
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开展普查,全面摸清我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七项任务:一是查明本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要素及其危险性信息,开展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二是获取城乡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灾害属性信息,开展承灾体调查与评估;三是全面调查、整理、汇总1978年以来我市各级行政区年度自然灾害、历史自然灾害事件以及1949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开展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四是调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基层、家庭在减灾备灾、应急救援救助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各种资源或能力的现状水平,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五是调查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致灾孕灾以及自然灾害次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点隐患,对全市重点隐患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分区分类分级,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六是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多尺度评估,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七是编制全市和各乡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那么这次普查要如何组织与实施?
陈应胜:本次我市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参与的部门多达26个,特别是住建、应急、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普查任务重、难度大。各部门要完成所承担的普查任务,又要与其他部门做好协同,做到步调一致,统筹协调工作面临不小挑战。
为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我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市普查办出台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宣传方案和各类普查技术规范。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统筹26个市直部门和14个乡镇(街道)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普查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问: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普查数据质量?
陈应胜:数据,是普查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和普查成果的主要体现。为保障普查数据质量、普查成果数据的合理性,我们除了通过普查内业人工质检和外业人工核查外,由武汉柏汇达科技有限公司李伟松博士领衔的第三方技术团队还自主研发了普查数据质检小程序,实现自动发现未填、漏填、不合逻辑的数据软件功能,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智能提示。及时发现普查数据的错误,保证了数据成果的准确性。
问:在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上,我市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陈应胜:通过研判前期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我市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具有特色的“1+1+6+N”组织框架,即1个普查办+1个综合技术组+6个行业牵头部门+N个参与普查单位。各牵头行业部门将普查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建立“电子+纸质”信息上报系统,执行“线上+线下”沟通联络模式。采取了“1+2+3+4”工作模式,紧盯按时保质完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采集、质量审核和系统上报“一个目标”;压实各行业部门统筹协调、镇(街道)行政村属地普查“两个责任”;做好专项培训、技术支持、经费支持“三个保障”;建立工作每周调度、进度每日提示、质量及时纠错、上下横向协调“四个机制”,逐步推进全市普查工作。
同时,根据我市地质地理特点,请第三方技术公司借助无人机助力外业调查工作,积极推进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不仅调查效率高,而且可以确保调查成果无死角、无盲区,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
按照国家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将完成应急领域所有调查以及数据汇交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做法,为全国灾普贡献“大冶智慧”。
下一步,市普查办将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牵引,紧抓普查“数据质量”“数据应用”两大核心内容,高质高效完成普查任务,形成常态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全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全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精准发力。
责编丨金子茵
编审丨范先浩
总编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