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李尚书)8日,在兴冶重工高端精密部件制造项目现场,林立的塔吊宛如钢铁巨人,伸展着长长的臂膀,吊运着各种建筑材料,在空中来回穿梭。塔吊下,一辆辆满载着砖块、钢筋和水泥的工程车辆往来不绝,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有的在扎钢筋笼,有的在砌筑墙体……现场忙碌而有序。
项目施工现场
兴冶重工高端精密部件制造项目由湖北兴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20亿元,占地约328亩,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业务范围涵盖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电子信息、装备研发等多个高科技领域。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5亿元,每年实缴税收不低于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约300人。
“这个项目是去年12月份开工的,目前,我身后的这栋6层宿舍楼已完成3层,计划3月底封顶。旁边的科研楼、办公楼已完成桩基工程,计划4月底封顶。整个项目预计2026年底完工。”在现场督工的兴冶重工项目投资人、陕西坤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坤介绍说。
曹坤(左)听取项目施工负责人情况汇报
曹坤出生于金湖街道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早年在家附近工厂做模具钢销售,一年可以赚几万元。凭借着对商业敏锐的洞察力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09年,曹坤揣着10万元离开家乡去西安闯荡。在创业初期,他还是从最基层的销售工作做起,跑遍了西安的大半个市场。“开始是坐公交车跑,后面买了一辆面包车。”说起创业的心酸,曹坤几度哽咽。
到西安的第7个月,曹坤赚了300多万元。一年半时间,他收购了西安20多家模具钢销售点。“当时,一个小厂的销售额大概是2000万元,我一个人的销售额可以抵四五个厂的销售额。”曹坤说,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行业的熟悉。“所有的模具钢型材加工完之后,都会经过热处理这道工序进行硬化,在西安,我是第一个跟热处理厂联营的,整个西北地区两百家热处理厂几乎都去过,热处理厂给我提供了精准的客户群体。”
2019年下半年,曹坤开始涉足零部件加工行业,从销售转型到生产,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做销售利润太低了,有一次,一个客户让我帮忙送货,拿了一个回单让我代签,单子上的价格让我大吃一惊,比我赚的几倍还多。”曹坤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
曹坤翻阅项目施工图纸
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冠疫情期间,一次订单交货不及时,曹坤的公司就赔了40多万元。
疫情过后,逾期交货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曹坤坦言,转型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人才。“我们这个项目准备多引进一些高端技术公司和机床孵化学校,将其打造成高端装备示范园。”
谈及回乡投资的缘由,曹坤感慨地说:“大冶招商服务专班和政府领导的诚意打动了我。2023年,专班工作人员赴西安找我,当时,我人在成都,他们等了我好几天。另外大冶是冶炼之都,原材料丰富,冶炼技术发达,离武汉也很近,可以很好地对接武汉的科研资源。在外闯荡多年,始终心系家乡。如今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与潜力,以及政府为吸引投资所营造的优良环境,便下定决心回来为家乡建设出份力。”
大冶市委、市政府以及大冶市工商联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大冶湖高新区将项目办公会开到兴冶重工项目建设一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冶湖高新区项目办给我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经常上门指导,大冶市领导每周六过来开现场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项目进展顺利。”曹坤感激地说。
大冶湖高新区召开兴冶重工项目现场办公会
近年来,大冶市迎来一大批回乡创业的楚商。截至目前,大冶市累计招引楚商回归项目133个,总投资额达340.59亿元,带动就业超2万人。曹祥来、何中林、陈雪峰、曹坤、许浩、黄浩胜、梅力、张磊……随着一批批楚商回乡投资项目的落地,大冶的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增长点,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冯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