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立体巡检护航城乡电网安全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陈婷 通讯员 冯超群)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近日,在老城区与商贸密集区上空,无人机正以科技之力为城市配网编织立体安全网。今春,国网大冶市供电公司首次将无人机固定巡航纳入标准化作业,通过三维航线建模技术破解复杂地形巡检难题,为传统春检注入智慧动能。

立体巡航,破解城乡巡检困局

城区巡检

在春雨浸润的老城区,运维人员冯超群操控无人机沿10kV铜都线巡航,机身搭载的红外测温装置精准扫描着导线接头。

无人机悬停于距地12米的架空线路上方,多角度拍摄柱上开关状态,15分钟完成传统模式下需数小时的临街巡检。“过去老师傅徒步几公里才能完成的测温任务,现在预设航线半小时即可完成。”冯超群介绍,这些仅手掌大小的智能设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可精准捕捉到线缆破损,红外传感器则能精准识别隐蔽的过热节点。操作人员只需轻点屏幕,无人机便沿着预设轨迹完成对横七竖八的电线、隐蔽的转角接头及架空线路的全方位扫描。

针对老城区巷弄狭窄、线路交错难题,团队创新实施分层巡航建模技术,对21条负荷密集线路及9条复杂支线开展立体扫描,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同时,悄然织就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网。截至目前,该技术累计发现设备缺陷58处、绝缘老化等隐患14处,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35%。

山区攻坚,飞越千米峰峦保供电

在海拔786米的金柯山腹地,另一场科技巡检攻坚战正酣。

面对延绵十几公里的10千伏南峰线,300余基杆塔藏身于“线-林”交织的陡峭山壁间。一架无人机如灵动的飞鸟,迅速升空,开启了对供电线路的细致巡视。

保供班班长戴童紧盯操控屏说:“过去人工巡线需攀爬一整天,现在无人机一上午就能实现全覆盖,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金柯山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植被更是茂密繁盛。在以往,每逢线路巡检,电力人员都得扛着检测工具,在陡峭崎岖的山间艰难前行,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效率低下。一天下来,能完成的巡检里程十分有限。无人机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大箕铺供电所的女子飞行组深入山区开展山路巡线工作

当镜头捕捉到一处紧贴导线的隐蔽树障时,地面人员立即定位进行清障,将响应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8小时。通过三维建模,运维团队锁定23处高风险区,构建起山区配网“数字防护栏”。

对大箕铺镇水南湾村附近开展线路巡检

在“数字防护栏”的守护下,山下居民集聚区的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经营一家农家乐的老板陈建军仰头望着巡航的无人机,笑着说道:“‘空中电工’勤快得很,不仅线路通道清爽了,电压稳了生意更红火。”

数据赋能,点亮万家灯火

在市供电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无人机巡航数据流勾勒出电网运行的“生命轨迹”。随着“空巡预警+地勤快反”协同模式的全面落地,我市电网迈入智能闭环管理新阶段,故障研判准确率提升至92%,53个重点台区实现“零停电消缺”,为春耕生产和民生用电筑牢安全屏障。

利用“无人机”对周边的供电线路、杆塔

在南山头茶园上空,无人机精准捕捉绝缘子破损等隐患,并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生成三维建模数据。“春茶加工最怕断电,现在看着无人机在山坳间巡航,心里踏实多了。”茶农周师傅感慨道。据统计,新运维模式使配网故障率同比下降30%,惠及12万户居民稳定用电。

还地桥供电所所成立“无人机巡视”小组

当空巡系统捕捉到线路异常温度信号,地勤班组则通过移动终端即刻接收故障定位信息。运维人员利用无人机回传的全景影像,仅用20分钟便完成带电更换破损绝缘子作业。“过去这类消缺需停电4小时,现在依托‘空巡预警+地勤快反’的模式协同运作,真正实现‘手术刀式’修复。”运维人员刘菲说道。

夕阳为配电线路镀上金边时,运维人员仍在数字平台上分析当日巡检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健康度、线路寿命等核心指标深度挖掘,系统自动生成预防性维护方案,推动管理模式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防御”转型。刘菲在日志中写道:“每帧航拍画面,都是守护灯火的数字密码。”这场科技与责任交织的春检,正以创新之力为城乡电网注入强劲韧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