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乡是有名的花炮之乡,鼎盛时期,花炮产业占湖北省花炮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茗山乡曾被称为湖北“小浏阳”。
近年来,大冶市坚持“一优三化”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力求从“经济百强”转变到“绿色百强”。昔日辉煌的茗山花炮产业,也逐步开启转型之路,14家花炮企业逐步关停,一批生态、环保、绿色的企业落户茗山。
“独占鳌头” 花炮曾是村民致富希望
与邻近的乡镇不同,茗山乡资源匮乏,没有矿产、没有企业,乡里老百姓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穷则思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地村民学习制作鞭炮技术,并创办了茗山第一个花炮厂——朱山花炮厂。虽然当时只有鞭炮一个品种,但一年下来,产值有一万多元。对困苦的村民来说,这是改变贫困命运的希望。
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制作鞭炮技术,办起鞭炮厂。茗山烟花爆竹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前厅吃饭、后屋做鞭”的情景比比皆是。一些孩子放学回家,便帮着大人插鞭炮引线。
到了八九十年代,茗山乡的花炮厂数量达到一百多家。靠着鞭炮,一些村民摆脱了贫困。
进入新世纪,小作坊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村民们开始抱团取暖。以村为单位形成的烟花爆竹厂涌现,规模变大,花炮品类逐渐增多。
后来,几经规范整合,全乡留存14家花炮企业,年总产值上亿元,吸纳就业6000余人,茗山花炮一度畅销广东、安徽、河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壮士断腕” 花炮之乡开启转型之路
今年4月,随着挖掘机挥舞铲斗,朱山花炮厂一栋栋厂房轰然倒塌,茗山花炮产业开启“壮士断腕”的转型之路。
仿佛是历史的轮回,朱山花炮厂曾是茗山第一家建立的花炮厂,现在又是第一家拆除的烟花爆竹企业。
看着断壁残垣,57岁的张联明思绪万千。朱山花炮厂曾是他亲手建起来的,自打他担任朱山村村支书起,厂子就交由其子打理。“这些年来,我天天像睡在火药桶上一样,厂子拆了,今后就可以安心睡觉了!”花炮厂被拆除,尽管有些不舍,但他也想得开。
作为茗山乡曾经的支柱产业,美丽的烟花下,也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
2006年底,村民尹维新扫地时不慎引起火星,导致其二弟堆放在作坊里的花炮爆炸,两个帮工被炸死。担心受怕的二弟自缢身亡,留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那时,每年都发生事故、都有死伤。
“随着许多城市开始禁鞭,花炮已是夕阳产业。”张联明说,曾经红火的花炮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生态环保是大势所趋,转型势在必行。
“腾笼换鸟” 吸引环保项目落地生根
今年1月,大冶市成立烟花爆竹企业转型退出领导小组,采取一个工厂一个包保专班方式,进驻14家烟花爆竹企业,并建立奖励机制,从外地聘请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拆除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发放奖励资金,引导花炮企业有序退出。
花炮厂虽然关停,但土地不能闲置浪费。在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上,茗山乡形成一致共识:坚决不要污染企业,只要绿色、生态、环保项目。
今年初,茗山乡招商引资专班分赴北京、河南等地实地考察,与在外闯荡的茗山企业家接触,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同时,乡政府鼓励花炮企业自主转型。
14家烟花爆竹企业顺利腾退,为茗山乡招商引资提供了发展空间,吸引了像黄云南那样在外打拼的茗山企业家。
黄云南是茗山乡黄湾村人,他是村里的“打工偶像”。上世纪90年代,黄云南只身闯荡广东,从一个打工仔,逐步成长为企业家。今年4月,回乡省亲的黄云南决定,回家乡办企业,新公司选址选在原祥发花炮厂的厂址。
截止目前,已有5个关停的花炮厂场地被利用起来,转型成新型环保企业。
“华丽转身” 新兴产业帮助顺势转型
今年46岁的李荣华是原祥乐花炮厂的老板。关停前,祥乐花炮厂的员工有180人,年销售额一度达到2000万。面临转型,他早有预感。
2015年,在河南等地考察后,李荣华流转500多亩荒地,在茗山乡尝试种植艾草。今年的花炮厂关停潮中,李荣华顺势脱离花炮行业,专心转型搞农业。他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组建瑞泰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艾草为原料的终端产品。
“保健类产品有艾柱、艾贴、艾草泡脚包,艾草还能做沐浴露、牙膏,甚至还能做茶。”一谈到艾草产品,李荣华滔滔不绝。他说,虽然农业周期长、回报慢,但绿色无污染,还能美化周边环境,同时国家还有相关扶持政策。
祥乐花炮厂关停后,李荣华将场地交还给乡政府,而他的瑞泰艾草公司选址在另一家花炮厂——原祥宏花炮厂。
“这里就在灵茗路路边,距离玫瑰花基地非常近,交通很方便。”李荣华说,去玫瑰花基地参观的游客,都要从艾草基地路过,这是无形的广告效应。
10月21日,瑞泰公司存放艾草的仓库,20多吨晒干的艾叶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艾叶浑身是宝。”李荣华抓起一把艾叶说道,明年的种植面积计划扩展到2000亩。
“换道超车” 绿水青山堆出金山银山
花炮企业退出,如何解决数千名下岗农民工的饭碗问题成了摆在茗山乡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转型的伤痛在所难免,但如何让“断腕”的血少流一点,伤口愈合快一点,负责招商引资的党委委员柯才胜绞尽脑汁。
柯才胜说,根本办法是吸引投资落地,才能让下岗农民工“端起饭碗”,转移到其他行业。
所幸,今年茗山乡的招商引资进展顺利,亿元以上项目共有7个,可以消化一半以上的失业花炮工人。仅黄云南的格尚公司,就能吸引180人就业。曾经制作烟花爆竹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后,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明年会有更多企业落户,将废弃的花炮厂利用起来,让下岗农民工有饭吃。”柯才胜说,未来茗山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三个方面,既能创造金山银山,又能留住绿水青山。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刘娟 通讯员 朱忠炯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