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卢正利
图为:北山村一角。
7月6日,小雨淅沥,大冶殷祖镇北山村烟云笼罩。
村在山边,云在山尖。行走在国家登山步道,万亩竹海一览无余,绿浪翻滚,蝴蝶翩翩,蝉噪鸟鸣。武汉驴友卢超忍不住发朋友圈点赞:“得一宝地心旷神怡,万千烦恼随风飘散。”
39岁的徐海宾无暇顾及美景,满脑子都是农家乐的事,“游客多了,服务也要跟上,要让他们吃得好、留得住,攒下好口碑。”
十里溪流、百亩梯田、千亩野樱花、万亩竹海……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北山村那山、那水、那人,在变与不变中被重新定义。
大山阻隔着世外桃源
北山村又名北山头,位于殷祖镇东南部,平均海拔700米左右;面积4平方公里,绿化率达90%以上,至今仍保持着300年前古村风貌。
7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蜿蜒上山,水泥路通村达户,顺畅好走。
“以前可不是这样。”62岁的徐新海在北山村土生土长,曾为出行吃尽苦头。
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北山头,行路愁,上山下山头碰头。”过去的北山村交通闭塞,进进出出只有一条山路,翻山越岭、逼仄难行。
山路难行,生活不便。为了卖头猪,4名壮汉轮流抬送。产妇临盆,赶往医院,孩子生在半路上。囧事时有发生。
大山阻隔着一个世外桃源,如画的美景深藏闺中无人识,村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不少人选择逃离。村支书徐顺国介绍,北山村辖9个自然湾,本有298户、1200余人,常住人口一度不足百人,“整个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
三次拓路 引客进门
长5.5公里、宽6米的盘山路,3道“补丁”格外醒目。“一条路三连‘变’,是北山村联通外界的见证。”徐顺国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北山人自发上山修路。村民开山劈石,肩挑背扛,硬是在悬崖上凿出一条3米宽的山路。村民们磨破脚板进出山的历史宣告结束。
山门打开,豁然开朗。“我们发挥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精神,自领任务,一家一段。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道路,更是为北山村发展种下希望。”徐新海言语中透着豪情。
2005年,村民经济条件好转,每家出资600元,二度扩宽山路,硬化路面。
泥土路变成水泥路。昔日安静的小山村,渐渐热闹起来。徐顺国惊喜地发现,挂着武汉、江西等地牌照的小轿车不断开进村里,徒步或骑行的驴友也多了起来。
机会来了!北山村加大建设力度,国家登山步道、文化广场、风雨连廊、公厕等一批配套工程相继竣工,为发展乡村旅游铺路。
2016年,北山村千亩野樱花如约绽放,数万赏樱游客涌向村里。由于上山路拐弯半径太小,旅游大巴无法开进村里,游客无奈徒步上山。“决不能把到了村口的游客往外赶。”徐顺国发起第三次路面拓宽行动。这一次,路面宽度定格在6米。徐顺国告诉记者,进村公路刷黑工程将于明年启动。届时,游客进村更加方便、快捷。
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
“桑椹采摘基地纯收入3万多元,开农家乐收入六七万元。”7月6日,在北山村的一栋两层小楼里,徐海宾算了一笔账,脸上浮现幸福的笑容。“才2年时间,变化太大了。”
2016年之前,徐海宾奔波在全国各地从事古建行业。这一年,听说家乡成了热门旅游景点,还要举办首届樱花节,他辞掉工作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家里闲置房屋用上了,基本没投什么钱,农家乐就开张了。”徐海宾回忆,樱花节当天,赏樱的小轿车排着队开进村口,3万多名游客涌进北山村,用餐的游客频频上门,当天翻台十几桌。如今,在北山村,成规模的农家乐有9家,每年总收入超过100万元。
旅游旺,能人归。在全国各地做古建生意的卫才军回到村里,流转了1000亩山林土地,发展水果种植采摘,集采摘与观光于一体。徐海宾流转20亩林地建起桑椹采摘基地,5月桑椹果成熟,游客争相采摘,供不应求。
土特产品成抢手货。村民徐新太家里自产的土鸡蛋、干辣椒等土特产品刚一摆上桌,就被抢购一空。
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漫步在北山村,道路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徐顺国说,游客进村参观,家家户户都是景点,谁家门前有垃圾,自己都会不好意思。采访当日,来自武汉的一个摄制组正在北山村取景拍摄,这部以美丽乡村为题材的专题片不久将会与观众见面。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雷巍巍 通讯员 卢正利
责编:江楠
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