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20日,记者从市文化馆获悉,大冶火流星项目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火流星利用离心力舞动双球,可刚可柔、可长可短、变化万千,既可以模拟长兵器的棍花、枪花,也可以模拟出短兵器刀花、双刀花,还可模拟出软兵器九节鞭花、双节棍花,多种武术套路都能融入其中,舞动中变化的花样,不可胜数。
据了解,传统的火流星,在中国南方俗称“火弹”,北方称之为“风火流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艺人用小铁丝织成两个小笼子,铁丝笼中间用1.5米长的铁链或绳索连接;笼内装入燃烧的火炭,双手持绳索舞动,火花飞舞,灿若流星。过去,民间每逢节日庆典,多在开阔地舞龙舞狮。因是平地,人们易向中间围拢,演出场地随即缩小;此时,锣鼓一响,火流星上场,表演者飞快舞动绳索,流动的火影光影,将人影笼在其中;舞动幅度越大,演出场地中的人群也慢慢向四周扩散开来,亦即“打开了场子”。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大冶师范附属小学任教体育的刘柏林发现,学校学生们的体育器材只有跳绳、沙包等几样,器材少且玩法单调,学生不太感兴趣,上体育课的热情也不高,让他萌生了给学生们开设火流星课程的想法。由于传统的火流星两头是火球,本身危险性大、练习难度高等原因,刘柏林结合自身的使用经验,他将铁丝球换成胶球,又在胶球上嵌入三片彩布。在挥舞时,彩布上下翻飞,亦似火光流转,既轻便安全又好看大气。在编排火流星训练动作时,刘柏林将大量双手互动技法添入火流星二十四式系列动作中,主要通过双手甩、扭、缠、绕,下肢的走、摆、踏、跳与躯干的仰、俯、转、卧等配合,完成一系列舞花动作。他说:“这种新型项目需要双手互动,有益于开发全脑,活跃学生的思维。”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万师生接受过刘柏林的火流星课程培训。该课程被评为“九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成果二等奖,“十五”期间火流星再次列入教育部《全脑体育》重点课题子课题,2012年入围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推广项目。
责编丨张 敏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