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县域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9日,当记者走进劲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迎面感受到的便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冲击感:自动化的生产线、运作自如的机械臂、数据一目了然的操作面板……近年来,依靠一股科技创新的“巧劲”,劲佳科技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身”。
劲佳科技研发中心
“酒品包装看似是传统行业,但实际上一直在进行着高速迭代,为了能够在生产方式上走在前列,从2016年开始,我们公司就不断引进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高新技术设备,来革新生产方式。”劲佳科技研发部部长刘丽红告诉记者,公司拥有各种高端智能化、数字化印刷设备,成品组装设备及质量检测设备500余台(套),在印刷、覆膜、丝印、裱纸等大多数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可全方位满足客户各种印刷包装产品需求,是湖北省最大规模的酒类包装印刷企业。公司聚焦以酒类包装为核心,逐渐向食品包装、礼盒包装、化妆品包装等高端印刷包装产品发展,客户有劲牌、五粮液、黄鹤楼等多家国内重点企业。
劲佳科技研发的面检机工作中
“除了引入新科技,我们还自主研发。”刘丽红说,“包装盒印刷质量检测十分重要,但是传统设备费时耗力,人工检测也会存在误差,现在我们研发了一台面检机,省时又省力。”
“原来是十个人单班检测2万张,自从使用了面检机以后,达到了单班20万张。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了。”劲佳科技质量部部长罗伟对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赞不绝口。
据了解,劲佳科技拥有科研人员约120人,占全公司总人数的10%,2024年投入科研资金1766万元,占全年销售额的4.06%。
“2024年获得的发明专利有5个,有3个专利被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丽红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先进设备的投入,同时积极调动员工创新精神,鼓励创新,以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迪峰公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在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迪峰公司始终坚守初心,不断以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等工业领域。过去,这一重要工业部件,一直存在热效率低、耗能大等诸多问题。
“传统换热器在严苛工作环境下,易腐蚀,噪声大,寿命短,最重要的是国内换热器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受国外垄断和封锁。”该公司副总经理伍文明表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从2008年开始,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着手研发新型换热器。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业技术底蕴,但从零起步摸索,这条自主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实现技术突围,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安排、研发费用、设备更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与高校院所合作成立项目组,开展“产学研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提高科技研发效率和上限。
迪峰公司生产车间
在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佳元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拥有研发人员83人,占比超15%,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2%。同时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以迪峰换热器为中心,组建LNG实验室、换热器热功理化分析实验室、武汉工程研发中心、迪峰技术中心和迪峰先进换热器产业研究院,长期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是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和院士工作站单位。
双相钢换热器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大型钛材冷凝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深冷氢介质高压换热器的研究、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冷却器……在“产学研”三方合力下,一个个重点、难点的研究项目被突破,这不仅解决了一众“卡脖子”的难题,带动了前后产业链一系列项目增值增效,也为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新老客户的信任和一笔笔不菲的订单,实现了“名利”双丰收。目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换热器品种超过2000个,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电站等行业,同时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被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指定为换热器供应商。2024年,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获了营收增长13%的亮眼成绩。
浇灌“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据了解,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14家。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体系逐步建立,419家企业入驻省科创供应链平台。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大冶落地、成长、壮大,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雪云表示,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将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为目标,以“融圈入群”提升行动、“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创新生态”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新增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2亿元以上。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冯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