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主会”是一群地主开会吗?大冶市首届果城里“土主会”主题游告诉您答案

首先,“土主会”不是会,更不是一群地主开会。

3月25日,首届大冶市果城里“土主会”主题游在龙凤山、刘贵湾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挖掘、弘扬和传承大冶市果城里传统文化,以文化传承带动地方旅游、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让游客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果城里的乡土风情。

什么是“土主会”?

“土主会”又称菩萨会、接土主老爷,是殷祖镇和刘仁镇一带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抬下山,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周,直到三月初三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近半个月。所到之处,村庄里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十分壮观,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的停留一天,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家各户出粑,堆公粑山。历史上最高的粑山,曾高达丈余。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宗堂内大厅中,供奉土主菩萨。供品还有鸡、鱼、肉等。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来年农业丰收,岁岁平安。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

土主菩萨被抬进刘贵湾

 湾里的祠堂早就挤满了人

各家各户出粑堆的公粑山

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

精美的粑山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

“土主会”的由来

“土主会”为何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不呢?当地村民介绍了两个传说。

一是在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他做知县时,为官清正,替民做主,惩恶扬善,深受民众爱戴。晚年因为一盲女伸张正义,触犯了豪富,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他含愤来到果城里的尖山殿出家,后来为了给一个小女孩治病,他在岩山的悬崖上采药,不幸摔死,摔得满身都被鲜血染红了。

山民们为了纪念他,垒了坟,称为“土主坟”,并建有“土主庙”。每年在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初三,村民抬着土主菩萨,用精制的印子粑来逐村受祭。同时进行的还有唱戏的,说书的,玩戏法的,踩高跷的……等民间文艺活动,因而又称“菩萨会”、“土主会”。

还有一种传说。后唐时期,江西的王文蔚自幼随母亲黄氏为避战乱逃到果城里,后生长在当地的青山和尖山一带,从小就随一位师傅学习佛学和武道,18岁那年,被招为刺史,因屡建奇功,后被朝廷封为银青光禄大夫。王做官爱民如子,尽忠报国。北宋咸平初年,王在黄连铺(地名)一狭口处为追剿顽匪与群寇激战时,身中数矢,卒于岩山(地名)。相传,王中矢阵亡后,尸首不僵,战马嘶鸣,当地人痛心疾首,将其就地安葬。人们为了纪念他,雕其神像用印子粑供奉,敬称为土主菩萨,为一方主神。

又传,王文蔚在朝中做官,有一年,果城里闹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便将实情上奏皇上,皇上派他前来视察。王文蔚刚直不阿,同情人民疾苦,开仓救济灾民,而得罪了地方官吏,这些官吏联名向上诬告,皇上偏听偏信,以“私动国库,欺君之罪”处以极刑,将王文蔚倒悬着,身躯锯成两片,鲜血横流,全身染红。果城里的人民为了纪念他,自动筹资在最高的尖山建庙设坛,供祀香火,称之为“土主菩萨”,是用木雕的两尊偶像,红脸红袍,象征英雄不死。

以上传说,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叙述的内容大致相同,讲的都是一个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百姓英雄。

“土主会”是民间少见古老习俗

据村民介绍,“土主会”己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的春天都要欢度一次,虽然是一种游神祝福庙会习俗,但它也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活动还具有祈求农业丰收,祈求人丁兴旺、繁衍子孙的功能。

其中的供品“印子粑”,可以说是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其制作者主要是农村妇女。其制作要求是一清二白三酥,十分考究。主要是以稻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这些米都是“米芯子”,用碓舂成粉,加清甜的山泉水揉和后,用“粑模”印成粑,蒸熟即可;如若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粑模”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各类图案,粑面上的花、鸟、鸡、鱼、龙、凤、猪、牛、狮子等,形象十分逼真,堆成的粑山,晶荧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架菩萨”的活动中,体现了最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山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之一。据介绍,“架菩萨”,先用两根长杠子夹绑住土主菩萨,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地抬着,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大杠子翻动菩萨。旁边站有一人,手提大铜锣,使劲敲打,节奏愈打愈快,菩萨翻得越来越快,大家齐呼:“哦呵”!场面极为热烈。“架菩萨”是锻炼人们体质、发扬尚武精神,启迪人们智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益的游艺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它千年流传,经久不衰。(吴海燕)

“架菩萨”

看下面的视频您就知道什么是“架菩萨”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